论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实现英语学科的有效预习(2)
2015-04-26 01:02
导读:2.合作预习,共同提高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含有社会性成分。知识的建构主要是一种社会过程,意义是在与他人的对话情境脉络中产生的。认知的发展产生
2.合作预习,共同提高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含有社会性成分。知识的建构主要是一种社会过程,意义是在与他人的对话情境脉络中产生的。认知的发展产生与社会性互动,小组协作探究活动可以丰富和加深个人的理解。
笔者在指导学生预习新单词时,作了如下安排:
①将全班同学分成6个小组,每组7至8人,指定好小组长,小组成员围着课桌坐成一圈。
②英语课代表放录音,其他同学听录音,边听边划出听不懂的单词。
③一个小组负责寻找课文中一个自然段中的生词,组长将小组成员所写的单词集中,确定该段有哪些生词。
④小组成员分工,查字典讨论,找出读音,明确词意。
⑤上课时,每组派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展示。代表们将写着生词、音标和意义的词汇表放在实物投影下,简要解释生词的发音与词义。
⑥所有生词解释完毕后,课代表将预先准备好的标准版本放在投影仪下,请学生朗读,纠正读音。
以合作预习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要求他们先自我协作,独立思考,通过反思,修改和提炼自己的方案,然后再相互协作,对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和评论,从而达到初步的意义构建。通过这样的合作预习,学生个体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由整个学生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3.教师引导,服务学生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也是学习者。意义建构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是以专家型学习者的身份出现在跟学生一起组成的学习者共同体中,成为学生建构科学意义的帮助者、指导者和资源中介。
(1)帮助学生成立预习小组
教师在帮助学生成立预习合作小组之前,有必要对学生的特征进行分析,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英语知识水平、学习方式等方面出发,采用异质分组的方式,使小组成员具有分布式的专长。成员的专长不同,可使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互为资源,彼此取长补短,促进个人知识及集体知识的增长。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2)为学生创设预习的趣味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情境的创设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与复习旧知识、预习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问题。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通过英语活动与同学交流获得认识,并把这种新认识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把新知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并在这个内化的过程中对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调整、修缮,使之更趋科学、和谐。
(3)成为学生预习的伙伴和引导者
教师作为学生英语学习的教练、伙伴和帮手,要帮助学生把经验组织起来,形成解决问题的适宜结构,使学生在形成科学理解的最近发展区上得到及时的支撑,在必要的时候为学生搭建脚手架,帮助学生沿着自己的预习探究逐步攀升,完成意义建构。
总而言之,现代教学理念从注重学习知识结论转变为注重知识的探究过程,教师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