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本科生英汉同声传译教学方法初探(1)(2)
2015-06-09 01:02
导读:因此,同声传译的主要教学板块设计如下:影随与重述练习、同传基本句子技巧训练和视译练习。 (一)影随与重述练习(shadowing and paraphrasing) 针对注
因此,同声传译的主要教学板块设计如下:影随与重述练习、同传基本句子技巧训练和视译练习。
(一)影随与重述练习(shadowing and paraphrasing)
针对注意力分配技巧、捕捉语义单位和提取原语信息。心理学对于注意力相关研究[6]也表明尽管受试可以同时听取两种声音,但是同时进行听说的困难更大,原因在于其中一个声源来自于自身。有研究表明影随练习[7]对于同传中多任务同时进行情况下的语音听辨分析和短时记忆有着显著的作用;重述练习[8]可有效提高学生译员对于意义的捕捉并最终提高口译的准确性;事实上,这也是众多国外翻译
培训学校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
(二)同传基本句子处理技巧训练
这一点不仅针对同声传译过程中把代码转换纳入意思自由陈述这一技巧而言,更是由于同声传译的第二原则“顺句驱动”所要求的。代码转换和意思表达的有机融合原本就是同声传译的难点,再加上英汉两种语言差异较大,会议口译中的发言又经常出现长句、复杂句,更是增加了二者融合的难度。在思想表达的开端,译员只能处于观望之中,只有随着词语的积累而逐步形成意义单位他才开始明确方向。可是为了记住句子最初的那些词语,也就是说在意义单位尚未建立之前,译员必须迅速开始翻译,进行代码转换,同时还要避免在意思变得明朗起来之后回过头来改译句子的开头。“既然译员开始翻译时还不知道将被导向何处,他就要采取一种预防性方法:即采用一种基础的句法框架…这条规则也可避免照搬原语句子结构,句法照搬的结果往往是意思很难表达清楚”[9]。这样看来,基本的句子处理练习有助于使学生从学习同声传译开始就养成设法脱离原语句型勒绊的习惯,尽快摆脱
外语的约束和干扰,为最终成功建立意义单位提供更多的精力,否则学生极易走进系统代码转换的泥潭,出现语句堵塞既耽误了时间又分散了对后续词语的听辨。此外,熟知了一些长、难句的结构及处理技巧,对于培养学生的预测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同声传译员往往在句子尚未说完的情况下就理解了句子并进行了传译,也就是塞莱斯科维奇所说的“同声传译中的超前现象” [10],所以英文句子结构分析对于学生做出成功的语义预测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技巧是十分有益的。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三)视译练习
视译练习又可以分为发言人不讲、译者看稿(sight translation)和发言人发言、译者看稿同传(sight interpretation, or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with text)。Sylvie Lambert[11]在研究了视译练习中注意力的分配问题后得出结论:文稿的呈现在挑战译员注意力分配的同时,有助于译员在同传中的表现,并且建议在以认知为基础的同传训练中把视译作为进行真正同传操练的中间环节。我们知道,由于同传的顺译原则,文稿可以很好的模拟同传线性获得信息的方式,只不过前者是视觉文字的,后者是听觉语音的,二者的处理过程极为相似。而且同传的基本句子处理技巧可以在没有语音听辨的干扰下(这里指在sight translation的情况下),在语篇中进一步练习以期达到熟练,继而在看稿同传阶段加入语音听辨干扰之后得到强化与应用,循序渐进已达到最终的自动化。此外,在真正的同声传译实践中,与会者带稿朗读的情况比比皆是。通常情况下这类发言因为经过发言者事先的深思熟虑和字斟句酌,信息密度极大,句子结构紧密,遣词造句考究,这给现场同传带来极大困难。如果大会组织者经验丰富,译员可以事先得到讲稿对于发言进行仔细分析进行笔译,但是同时却要面临其他困难:如发言者因为是读稿发言所以语速加快,因而所面临的语篇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口语,译员所面临的时间压力更显突出。此时译员必须一边读稿一边尽量的对发言者做到亦步亦趋;如果不幸由于种种原因,译员只是在发言前很短的时间才拿到讲稿,根本来不及做出从容的笔译,那么现场边听发言、边读稿口译的现象就会发生;所以视译训练对于同声传译而言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