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跨文化交际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变通(2)
2016-03-26 01:00
导读:2. 混淆了英汉两种文化中共有事物的文化感情色彩 有的事物在英汉两种文化中都出现了,但所表达的文化感情色彩却截然不同。比如,孔雀(peacock) :在我国文
2. 混淆了英汉两种文化中共有事物的文化感情色彩
有的事物在英汉两种文化中都出现了,但所表达的文化感情色彩却截然不同。比如,孔雀(peacock) :在我国文化中是吉祥的象征,人们认为孔雀开屏是大吉大利的事。在英语中,peacock 的内涵意义通常是贬义,含有骄傲、炫耀、洋洋自得的意思。所以英语中经常用之来喻人:as proud as a peacock (像孔雀那样骄傲) [2 ] 在英语学习中若不留心这些差异,就会导致文化冲突。
3. 混淆了英汉两种文化中的非语言行为的不同社会文化意义
人们的行为是传递信息的媒介。说话显然是一种行为,然而,挥手,微笑,皱眉,沉默,行走等也都是行为,它们属于非语言行为。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这些行为起着与他人交流信息的作用,同时也受文化的影响。曾有学者研究表明,人能够发出70 万个各别的身体信息,而每种文化中都会展示出动作和姿态的某些特有情况。就数字手指符号而言,我们只用一只手就可表示1 - 10 的数字,这却使英语国家人大吃一惊,因为他们得用上两只手才能表示1 - 10 的数字。
比如,我们通常根据汉字“八”字造型,大拇指和食指张开表示“八”,可这个造型在美国人看来却是“二”。[3 ] 可见,同一种非语言行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所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在平时的英语学习中,学生们若不了解这些非语言行为的差异,在实际交流中难免会误解,发生文化冲突。
三.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探讨
针对上述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采取什么措施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技能是一个值得关心的话题。许多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师都对此提出了一些有效见解。如:开设课程、举行讲座、举办展览、开展第二课堂等。但最为有效的还是结合日常的大学英语教学从事文化对比,其覆盖面广,学生易吸收。在此,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一浅探。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根本方法———文化对比外语学习不同与母语习得,学生学习外语一般是在他们已经掌握了母语之后才进行的,这个时候,学生已经在大脑中具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语言符号系统,这种原有的知识对外语学习有很大影响。一方面,它可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新的语言知识;另一方面,它又可能干扰新的语言知识的获得。[4 ]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若很好地利用学生原有的语言知识,结合日常教学把两种语言经常加以对比,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在理性上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特征有所了解,而且能够培养他们自觉地汲取目的语言中各种文化信息的习惯,从而提高他们使用外语的准确性和得体性。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结合日常外语教学进行文化对比可以在各个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