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礼貌原则对英语教学的启示(2)
2016-11-13 01:10
导读:其实我们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碰到的语用失误的例子还真不少。例如,在我们的初中课本中仍然有诸如What’syourname’?.Howoldaleyou?等问题。这一系列的问题及
其实我们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碰到的语用失误的例子还真不少。例如,在我们的初中课本中仍然有诸如What’syourname’?.Howoldaleyou?等问题。这一系列的问题及其回答目的是为了让中国学生掌握一些特殊句型,学到一些交际的技巧。但实际上,根据语用学的原理,这些都是语用失误最简单、最常见的例子。
陈忠(1999)也举过类似的例子。他说,中国人见面的时候,往往并没有固定的形式限制,根据当时的情景找一句话说就可以了,随意性很大。因此,我们常常使用“干什么去?‘吃了吗?”等等问候语,实际传递的是人际关系润滑信息,说话者表达的只是寒喧的信息。而西方人的反应不同,他们认为这是动机性很强的言语行为,有干涉个人自由之嫌,甚至超越个人隐私的界限,因此对这种“问题”持消极、防范、反感的态度。其实,这些问题在部分中国人看来并没有不尊重对方的意思。
关于语用差异,语言学家对此做了许多的研究。王德杏(1990)做了一次语用能力测试,探讨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容易发生语用失误的几个方面,以及英汉文化规约和语言规约的一些差异,最后的结果涉及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称呼、问候、介绍、寒喧、告别、请求、询问、提议和道歉。这个测试结果和顾日国提出来的有关中国特色的礼貌准则的针对点和着重点大部分是相一致的。例如:在街上看到一个外国人像是迷路了,你想帮助他,应该怎么说呢?学生大多选择了WhatCanId0foryou?王德杏指出,这句话用在这种场合下不太恰当,因为愿意提供帮助的意愿表达得过于直截了当,好像别人肯定需要你帮助似的。其实,问话者并不能肯定那外国人真的是迷路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用CanIhelpyou?就比较恰当,它表达的意愿比较一般,不是十分直接与肯定,带有试探的口气。这样的话,说话人即使遭到拒绝也不会感到难堪。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语用的得体问题现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电视节目、广播、
电影、报刊和杂志等大众传媒也经常会涉及,并且,一些教科书中也会有这样的练习告诉中国学生到底什么才是得体和合适的交际。例如:上海
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听力》(修订本第三册)第五课就有一个名称为conversationalformulas的练习,里面的十道题都涉及到了语用方面的规范。他们包括了问候、赞赏、感谢、寒暄、请求、提议、道歉和告别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这个范围和王德杏总结的中国学生语用方面容易失误的类型颇为相似。也就是说,跨文化交际中,中国学生确实有可能会觉得这些是难点。这个观点也值得我们中国的英语老师借鉴。
跨语言、跨文化的言语交际,由于语言理解上的裂痕或错位,失真、歧义、误解是难以避免的现象。由于文化和习惯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