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的跨文化语用失误(2)
2016-11-26 01:06
导读:另外,“ 胜利召开”若译为successfully convened , 会使人感到召开前遇到过不少困难,最后才得以开成,而原文可能根本没有这种含义。 在处理这种汉语说法时
另外,“ 胜利召开”若译为successfully convened , 会使人感到召开前遇到过不少困难,最后才得以开成,而原文可能根本没有这种含义。
在处理这种汉语说法时,要考虑英语中是否保留修饰语,如果修饰语不起强调作用,反而歪曲了原意,则应略去。
2. 忽视汉英差异,套用汉语的表达结构
受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生性谦虚慎言,倾向含蓄内蕴,藏而不露, 常用婉言曲语平缓语气,强调客气。因此交流中喜爱用一些模糊词, 如“也许/ 或许/ 可能” . 1995-2004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maybe , perhaps , probably) ,“ 大约/ 大概” (about , approximately) , 差不多(almost , near2ly) ,大体上的/ 基本上的(generally , basically) 等。但这类词语用多过滥会起反作用。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性格开放豪爽,说话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过多的模糊词给人模棱两可,言不由衷的印象[5 ] 。汉语表达的模糊性,给口译的准确性带来了困难,在跨文化交际中很可能会导致交际失败。例如中国人爱说“ 我尽量去..”,译成英文是“I will do my best to . . . ”。这里汉语表达的模糊性具有其语言功能。一是出于标记的策略考虑,它有婉言谢绝之意,以便不伤害对方的面子,同时也是出于推诿责任的需要,万一不能完成任务,也有台阶可下[6 ] 。但西方人却把这种婉转的措辞误认为肯定的回答,因为“I will do my best to”表示“ 我一定会尽量克服困难完成任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