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2)
2016-12-27 01:04
导读:过去几年里,高职英语课程长期依赖本科院校教材,而本科英语教材缺少了高职教育的针对性和与岗位相联系的实用性,不能满足社会对高职人才英语能力
过去几年里,高职英语课程长期依赖本科院校教材,而本科英语教材缺少了高职教育的针对性和与岗位相联系的实用性,不能满足社会对高职人才英语能力的要求。《基本要求》印发后,专门面向高职学生的英语教材相继问世,应该说,新的系列教材较好地体现了《基本要求》的精神,保证了全国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但是,在内容职业化方面仍不能适应多数专业学生岗位英语能力培养的需要。笔者认为,职业教育课程整合主要应指建立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而整合的原则是“岗位实践的需要”。从理论与实践整合的角度看,项目课程是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组织的必然选择,高职英语课程亦不例外。
项目课程可以简单地定义为是以工作项目为中心来组织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课程,这些知识不是按照本身的逻辑,而是按照“工作项目完成的需要”而被组织的,项目课程认为,与实践过程直接相联结的知识是实践知识,因此,实践知识是项目课程的核心,但为了促进对实践过程的理解,促进实践能力的迁移以及创造性实践能力的形成,根据实践的需要有选择地学习部分理论知识也是必要的。对项目课程来说,受过教育就意味着能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当课程内容以工作项目为中心而被组织时,这就始终在提醒学生,这些内容是与工作任务紧密相关的。这样,学生就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工作任务,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上,他们会意识到,掌握这些知识仅仅是手段,最终的目的是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这样,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便能与岗位能力要求紧密地匹配起来。而高职英语项目课程的构建,必须分阶段、分学科、分专业实施,其基本思路可定位于:大一开设高职公共英语,大二、大三则针对不同专业和岗位需求,开设高职英语项目课程,使学生所学内容充分职业化。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三、坚持交际法教学,强化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基本要求》规定,高职“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实际应用英语的技能。”高职英语课堂教学应是一种师生互动的交际形式,着力于学生主体语言能力的生成与拓展,应是一个动态的、双向的语言信息交互过程。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D.Hymes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涉及了潜在的语言知识和能力,包括交际场合。他认为,语言交际能力是用我们学过的语言知识点来有效而正确地在各种各样的场合中和不同的人进行交际。他指出,一个人的语言掌握得好还是不好,不仅仅取决于他会造很多的符合语法的句子,也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所以,交际能力和掌握语言结构的好差无关,而和他在参与社会活动中运用语言能力的强弱有关。许多语言学家,如Widdowson,Candlin等等,都把语言看作是交际的工具。他们相信语言的教学应该是训练人的语言能力,而不仅仅是教他们掌握语言结构。他们的这些观点被英国的功能语言学家Firth和Hall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