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翻译教学中的“中文西化”现象(2)
2017-01-14 01:05
导读:1.这本书的可读性很高。 2.他说话太带侮辱性了。 句1其实就是“这本书很好看”或“这本书很值得读”。句2也大可说“他说话太侮辱人了”。 科学、
1.这本书的可读性很高。
2.他说话太带侮辱性了。
句1其实就是“这本书很好看”或“这本书很值得读”。句2也大可说“他说话太侮辱人了”。
科学、社会科学与公文翻译,大举侵入了日常生活,逼得许多明确而有利的动词渐渐变质,成为面无表情的片语。如press用apply pressure代替,write用send a communication代替。Jacques Barzun等学者把这类动词叫弱动词(weak verb),可谓形象生动。指出“科学报告不免单纯冷淡,影响之余,现代的文体喜欢把思路分解成一串静止的概念,用介词和通常是被动语气的弱动词连接起来。”于是中文也呈现出相应的病态,紧紧追赶英文名词成灾(noun-plague)的步伐。
五、“被”字滥用
英文多被动语气,在微妙含蓄的场合用被动语气,避重就轻地放过了真正的主词,正是英文的一个长处。这一特点却最难化为中文。中文西化,最触目最刺耳的现象就是被动语气。而事实上,在许多场合,中文的被动语气是无须点明的。“被”的中文西化现象,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是除了“被”“经”“为”之外,尚有“受、遭、挨、给、让、任”等可以表示被动,不必处处用“被”;其二是中文有不少句子是以英文意义上的受词为主语,如“书看完了”“手洗好了”,中文里的被动观念原来很淡,西化之后,凡事要分出主客。“这一项提案已经被执行委员会多次地讨论,而且被通过了。”像这样的句子屡见不鲜。
六、其他
西方许多语言爱把无辜的名词,分成阳性、阴性,甚至中性。中国人把天地叫做乾坤,法文、德文、西班牙文也都把天想成阳性,地想成阴性。法文和西班牙文把山看成阴性,河看成阳性,不合中国人的看法。在德文里,山与河都是阳性。一般语言都把太阳叫成阳性,月亮叫成阴性,而惟独德国人相反。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汉字是中国的脊梁,汉字与汉字文化也是汉藏语系的核心,是亚洲汉文化圈的主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结构。对于由中西文化差异而导致的翻译中的中文西化现象,我们不能简单地以西方语言学为评价标准来做价值判断,就像我们不能以西方文字、语言为标准来评价汉字和汉语一样。这种差异,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差异,他体现出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