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以人文主义情怀为指导的教学策略(2)
2017-04-09 01:10
导读:2.1 关注学生的身心特点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教育的主体。一节课的实际效果归根到底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了多少知识,能力有没有得到培养,素质能不能
2.1 关注学生的身心特点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教育的主体。一节课的实际效果归根到底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了多少知识,能力有没有得到培养,素质能不能得到提高。任何一种教学法,无论其如何创新,都要考虑到学生的身心特点,并以此为依据来进行有关的教学设计。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型的阶段,他们渴望成熟、渴望独立、喜欢自由、张扬个性,对新鲜事物好奇,愿意去探寻世界的奥秘。教师要实现教学上的创新,就必须认识了解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尤其是认知特点,并以学生的认识特点为根据,结合课堂内容去进行科学的、合理的课堂教学设计,使其充分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才能使教学更大程度上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得到全面健康地成长。现在研究性学习和活动性教学研究的广泛开展,就是教育开始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有力证明。
2.2 课堂要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其素质和能力的提高需要应在课堂上得到满足。教师不能仍把课堂目标局限在传统的知识传授上,而应向学生的价值实现、人格完善、个性需求、能力提高、兴趣满足、感情优化等方面定位,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自己教的过程,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包括学习中的情感与态度的变化、思考过程中的思维发展,要尊重学生的追求和能力、素质的提高,重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课堂中让学生积极参与思考与辩论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合作竞争意识,更把学生提前放入社会中,让他们从这件事上反思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对如何培养未来的人做了一个尝试。课堂应从小处考虑到了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发展需要。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2.3 课堂要体现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和谐统一
创新教育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张扬个性,重视人的个性发展,让师生的个性在教学过程中均得到自由的成长。无论是教师的个性追求还是学生的个性需求,无疑要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师潜能与学生潜能的共同发展,这也是人本性的创新课堂应具备的一个重要特点。
一位教师在教学上有其擅长的一点,个人表达上有其突出的一方面,而这些特长之处应用于他的教学中,就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之所以会这样,当然是他把自己的个性特长在课堂上作了最佳展现,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和投入。比如,有的语文教师书写好,适当地板书可引起学生敬仰和喜爱;有的教师语言表达好,会用讲故事、朗诵渲染情境,把学生领进美丽的艺术境界里等等。因此我认为,老师的个性在课堂中一览无余,无疑应是课堂生命活力涌动的原因之一。
同样,学生在有个性的教师创造的有个性的氛围中,得到教师的尊重和关注,得到个性张扬的自由和空间,其个性会得以更好地发展,智慧会得以更好地开发。这要归功于有发展眼光的教师创造的个性化的创新教育课堂。
但是,我们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不代表我们能肯定他们的一切个性展现,其个性化必须要在社会许可的道德、法制、风俗、人情等规范和规律许可的范围之中。学生的个人行为尤其是明显的谬论出现了,作为教师应加以引导,采取适当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