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过程语体模式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2)
2017-08-11 03:03
导读:但Badger 和 White(2000) 认为,“过程论”无视文章的体裁和作者的个人因素,使写作过程对任何作者而言都毫无区别,没有充分考虑到写作目的及文章的社会
但Badger 和 White(2000) 认为,“过程论”无视文章的体裁和作者的个人因素,使写作过程对任何作者而言都毫无区别,没有充分考虑到写作目的及文章的社会环境,因而也倍受指责。但“过程法”使学生了解到写作过程所涉及的基本步骤、承认学生的个人经历对写作技能培养的重要性,所以,它也被人们普遍接受并广泛应用。 四、语体法
20世纪80年代,“语体法”被人们普遍接受,因为人们注意到学习不同体裁的文章会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大有裨益。Nunan解释说,不同体裁的文章各有其独特的体现体裁交际目的的结构及语法形式。[2]通过研究各种不同的体裁,学生能觉察到不同体裁之间结构与形式的差异,并将其应用于自身的写作尝试中。即使在学术类写作占支配地位的教室里,教师也可向学生介绍各种应用广泛的文章体裁,如散文、新闻评论及商业信函等。
Cope 和Kalantzis认为,“语体法”包括三个阶段:一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目标语语体的范文,二是师生共同完成一篇该语体的文章,三是每个学生独立组织一篇文章。
五、过程语体模式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现在许多写作教师都认识到,在写作课上并不需要死板地采用一种写作方法。在某些情况下,把几种方法结合起来会给写作教学带来新的思路,如将“过程法”与“语体法”结合起来构成“过程语体法”。这种方法综合了两者的优点,因而学生在运用写作准备、初稿、修改编辑这些递归过程的同时,可以研究特定语体文章的写作目的与形式之间的关系,而这些步骤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不同语体及写作过程的认识。
在使用“过程语体法”时,写作教师应注意以下要领。第一,由于写作难度大,教师应注意帮助和引导学生,密切地与学生合作,鼓励学生,并及时向学生提供有益的反馈信息和建议。教师应针对学生所写内容提出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意见,这一点极为关键;另外,教师也可以尽力选取适合每位学生兴趣的写作题目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尤其要注意在学生写作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个体差异。第二,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写作策略。倘若教师能展示给学生写作准备如何能激活初稿和修改过程中所采用的图式和提纲策略(outline strategies)的话,学生在写作时表现会更出色。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一般说来,典型的“过程语体法”教学过程包括以下六个步骤:写作准备;教师示范、强化;构思;师生共同组织写作;学生独立组织写作;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