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33 抗自由基损伤的作用 刺五加能明显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内MDA的升高,提高SOD等抗氧化酶活性,增加各种损伤所造成脑神经元的存活率,抑制线粒体MDA的升高[20]。丹参可降低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脑组织内MDA水平,增加GSHPX活性,具有保护缺氧脑细胞的作用 [21],红花注射液可明显升高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兔的SOD,降低血浆MDA的浓度。以芳香开窍法用醒脑静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证明其可以降低大脑海马区组织中MDA含量,提高SOD活性,有效地清除自由基。清脑益智方药对缺氧操作的神经细胞培养液中异常增高的LDH释出量有显著的降低作用,提高了SOD活力和NSE活性,降低LPO含量,有保护神经细胞的超微结构等作用。
34 抗炎症反应的作用 中药脑脉通具有解毒降浊、益气活血作用,可以降低TNF、IL21、IL28水平以减轻缺血病理过程中由TNF、IL21、IL28介导的脑组织损伤。实验结果表明,脑脉通能改善脑水肿,并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脑组织神经细胞病理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22]。
35 对神经细胞凋亡与基因表达的影响 灯盏花可以防止脑缺血再灌注诱导的PKC激活,从而防止脑缺血再灌注诱导神经元凋亡[23]。腹腔注射黄芪注射液后可抑制P53表达、增强Bcl 2表达,表明黄芪可抑制缺血区促凋亡基因的表达[24]。当归通过促进Bcl2基因在脑缺血后的表达对半暗带的细胞凋亡产生抑制作用[25]。
川芎嗪可以明显上调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时皮层和基底节区Bcl2的表达,下调cfos的表达,具有神经保护作用[26]。醒脑静注射液可显著抑制脑缺血再灌注诱导的脑神经细胞凋亡,从而起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清除自由基,下调内源性TNF及白介素1的表达,使缺血再灌注性炎症反应减轻的作用有关[27]。补阳还五汤及其有效部位方可减少再灌注后5 d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凋亡发生的例数[28]。清开灵注射液对缺血再灌注后海马神经元的凋亡过程具有抑制作用,而对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这种作用可能与其能抑制细胞内钙超载有关。通脉益智胶囊可使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的小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指数显著降低,从而起到一定程度的神经保护作用。
36 神经营养因子与神经保护作用
361 神经生长因子(NGF):NGF不仅可以保护神经元急性损伤,对慢性的变性损伤也同样有效,可以认为它具有很好的神经保护因子特性。梅建勋等参考“血清药理学”的思路,利用含药脑脊液来开展研究,可以克服血清药理学的某些局限性,由此创立了“脑脊液药理学”的实验方法。在灌服中药清脑益智方后,其脑脊液可以明显促进星形胶质细胞NGF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而中药对于星形胶质细胞并无刺激增生作用,说明了清脑益智方对于脑缺血后的神经保护作用。962胶囊能够明显促进老年大鼠海马区NGF及受体TrkA表达,可能是改善其学习记忆功能的药理学基础[29]。抗脑衰可使痴呆大鼠额叶、海马、小脑梨状细胞层和髓质的NGF表达增强。参乌胶囊能够明显促进老年大鼠海马区NGF及受体TrkA表达,增加神经元数量、减少胶质细胞增生,对于保护和修复神经元,防治AD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30]。
362 纤维生长因子(FGF):最近的动物实验证实短暂脑缺血后海马和皮质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碱性纤维生长因子(bFGF)免疫活性及其mRNA水平升高,提示bFGF有助于受损组织的修复。有人用Ⅶ型胶原酶诱导大鼠脑出血模型,脑溢安治疗脑出血能增强bFGF的表达,抑制TNF蛋白表达,从而使行为学得到改善,这可能是脑溢安促进神经功能修复的主要机制之一[31]。
4 问题与展望
神经细胞损伤是一个多因素、多环节、多途径的损伤,干预其中某一环节或途径,单一的治疗经临床证实疗效甚微。中医学具有整体观念的特点,中药又具有复方特征,从研究看其可以作用于多靶点,从而干预神经细胞损伤病理过程的多条路径,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同时在中药脑神经细胞保护研究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虽然结合西医手段、甚至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研究中药,但仍以中药提取物单体为多,而且多为动物实验研究,动物模型与人体的差异是肯定的,这使在实际临床中药物作用效果并不理想。目前中药脑神经细胞保护剂种类多集中在益气活血、开窍醒神、补益肝肾、化痰通络方面,能否以疗效确切的中药组成复方,利用中医辨证论治与基因工程技术及有效生化指标结合,尽快解决动物实验与临床都能取得可信的令人满意的疗效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Muir Kw,Lees KR.Clinical experience with excitatory amino acid antagonist drugs[J]Stroke,1995,26:503
2Heiss WD,Herholz K.Assessment of pathophysioloy of stroke by positron tomography[J].Eur Nuc1 Med,1994,21:455
3Clark RB,Knoll BJ,Barker R.Partial agonsists and 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 desensitization[J].Trends Pharmacol Sci,1999,20:297
4Muir KW,Holzapfel L,Lees KR.Phase Ⅱclinial of sipatrigine (619C89) by continuous infusion in acute stroke[J].Cerebrovasc Dis,2000,10(6):431
5Albers GW,Atkinson R,Kelly R,et al.Safety,tolerability,and pharmacokinetics of Nmethy1Daspartate antagonist detrorphan in patients with an acute stroke[J].Neurology,1994,44(suppl12):A270
6Grotta J,Hantson,Wessel T,et al.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lubeluzol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J].Stroke,1997,28:271
7高曲文.亚低温对脑缺血神经元的保护作用[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8,6:145
8Dyker AG,Lees KR.Duration of neuroprotective treatmemt for ischemic stroke[J].Stroke,1998,29:353
9Zivin JA.Factors determining therapeutic window for stroke[J].Neurology,1998,50:599
10Thompson CB.Apoptosis in the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J].Science,1995,267(5203):1456
11Jacobson MD,Raff MC.Programmed cell death and Bc12 protection in very low oxygen[J].Nature,1995,374(6526):814
12柯庆,邓常青黄芪对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1,8(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