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未来中药发展浅析论文(2)

2013-08-21 01:08
导读:8、 研究同步化中医和中药研究相脱节,医不知药,药不为医用都将导致中医整体的消亡。把二者结合起来的途径是加强中药学的研究,把提高疗效和提高

  8、研究同步化中医和中药研究相脱节,医不知药,药不为医用都将导致中医整体的消亡。把二者结合起来的途径是加强中药学的研究,把提高疗效和提高药材质量统一起来。
  9、中药科研国际化一中药独特疗效和从中药中发现新药的成功例子(如麻黄素、青蒿素等)吸引着国际学者对中药研究的兴趣。
  
  三、未来中药学的基本特征
  
  未来中药学无疑要吸收现代科技来武装自己,但在下述三大特征上必须一脉相承,按照固有的体系来发展。
  1、以“气味论”为基础的中论不变。中药的形色气味是中医几千年来用以解释药性的依据,并受阴阳五行学说的支配,形成特有的理论体系,今后中药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取决于对人嗅味觉生理和药物气味本质的研究。“神农尝百草”的分子机理在21世纪可望阐明,与此相关的品质评价,药性解释必定有所突破。
  2、用于防治疾病的物质形式不变,即使用药材和中成药的方式不变。这是区别于“天然药物”或“植物药”研究的显著标志。“天然药物”是国外针对“合成药物”而提出的,其实二者本质都是分子药物。中医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丢掉麻黄、青蒿去利用麻黄素、青蒿素。因此,中药学物质基础的研究是提供安全、有效、精良的药材和成药。在此前提之下,借鉴一切现代化技术来确保“整体药物”疗效的发挥。
  3、辨证论治,采用饮片一汤剂的形式不变。辨证论治是中医精髓所在,与之相适应的是能随证加减的饮片一汤剂形式。既然如此,汤剂的药效研究和改进这一难题就是不可回避的。尽管在技术上还存在很多困难,但是到2000年,汤剂的化学成分谱和主要药效指标可能快速解决;医院用和家用煎药电器将普及;服用量也会大大减少;必要的矫味剂亦将研制成功;制备汤剂所需的饮片,即适于炮制和煎煮、能达到最佳煎出效果的片型和厚度的标准将要确定。目前全国有44家重点饮片厂,年产饮片达几万吨,这是一种不同于粉体工程的应用形式,而我们要保持和发扬这一特色,而不是抛弃它来另搞一套。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四、小结
  
  总而言之,未来中药学的任务是探索人、药以及人药关系三方面的复杂性。我们现在正处在世界药学史的第三次浪潮中,现代的治疗战略正在从对抗疗法转向调节对策,而后者恰是中的优势和特点所在。免疫药家Hadder预言:未来我们将远离抗病毒、抗肿瘤、抗细菌和抗寄生虫的研究,而将趋向于改变机体、促进机体防御能力的研究,对疾病采取“亲宿主”(ProPost)的治疗。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把现代称为分析时代的科学,21世纪将是系统科学时代,亦即中医时代,并将引起整个科学界面貌的改观。未来的中药学也将是中药系统工程学,对药材的栽培(养殖)-采收-加工炮制-制剂-成分-药理-疗效实行最佳线形控制和网络控制。
  当代的药物有三大特点:专属性更强,更接近病灶,更多地采用天然物质作为药物。这里描绘的是西药的未来,与前述未来中药学三项基本特征的方向、目标全然不同。毫无疑问,中药学要尽可能采用分子药物的成就来丰富自己,但是如果以分子药物的途径来代替或掩盖中药学发展道路,那就没有中药学的未来可言。
上一篇:论中药调控肝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表达的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