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青霉素结合蛋白研究进展论文(3)

2013-08-30 01:02
导读:这方面研究资料并不太多,但如果我们能切实找到与PBP作用点相应的抗生素,那么这在联合用上将是有效的。 4PBPs谱变异与耐药性产生 PBPs谱包括PBP种类及

  这方面研究资料并不太多,但如果我们能切实找到与PBP作用点相应的抗生素,那么这在联合用上将是有效的。

  4 PBPs谱变异与耐药性产生

    PBPs谱包括PBP种类及其百分含量.由于不同菌株的PBP谱有其特异性,现已成为细菌的一种分类方式。PBPs为抗生素的作用靶位,按此分类有助于对细菌耐药性的推测及估价。人们认识到PBPs谱的变异与细菌耐药性密切相关。

  分离耐亚胺培南的不动杆菌,其PBPs与青霉素的结合能力下降,该菌株不产生卜内酥胺酶,其耐药性主要同PBPs蛋白变异所致,比较肠球菌的PBPs发现,25株中13株具附加77kDa PBP(PBP6'),而其它菌株均有52kDa PBP (PBP7)和46kDa PBP<PBPB),PBP6与青霉素敏感性关系不大,但PBP7与细菌耐药性却密切相关。对耐青霉素奈瑟球菌的研究亦发现PBP2结构改变,且其与抗生素的结合能力下降。PBP2基因谱中,耐药菌株与敏感菌株仅在一个175bp基因段差异较大。肺炎链球菌耐药株中PBPs基因转移至敏感株可使敏感株变为耐药株。

  5耐药基因溯源

  关于耐药基因来源问题分歧很多,有人认为可通过基因突变,还有人认为是通过不同菌株间的基因转移。现在又有人实验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诺卡菌产生头霉素基因中含3种基因片段:一为典型的编码卜内酞胺酶基因;一为编码PBP基因;另一为编码穿透胞膜蛋白基因,诺卡菌的各内酞胺酶与临床分离细菌中A型(β-内酞胺酶十分相似,此a-内酞胺酶对青霉素有活性,但对头霉素无作用,在诺卡菌中有8种PBPs,无一与头霉素结合,另一胞膜蛋白与抗生素合成及分泌的控制有关.其抗生素、卜内酞胺酶与PBPs产生均保持平衡,是其存活的条件在该实验中,可以看到在一个产生抗生素的微生物中,存在制衡现象.整个微生物界亦如生物圈一样存在生存的竞争及制衡现象,我们应用抗生素也正是利用了微生物界的这种制衡关系。但耐药基因是否亦是由此而来,即产抗生素的菌对敏感菌高度抑制使其表现为“失衡”而敏感菌从产抗生素的菌株得到耐药基因再次出现制衡,这是一个有趣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在控制耐药菌感染中,能否再次利用这种现象,以提供有效的治疗手段是值得探索的。

参考文献

1 Bayer M H. J Bacteriol,1990,172(1):35

2 Den Blaauwen T,Aarsman M.Nanniga N. J Bac- teriol,1990:172(1):63

3 del Portillo FG. de Pedro M.  J Bacteriol,1990:172(10):5863

4 Gotoh N.  J Antimicrob Chemother,1990x25(4): 513

5 Vinella D. J Bacterio1.1993;173(20):s7oa

6 Harold C Neu. Am J Med,1983;29

7 Korat B. Mol Microbiol,1991;5(3):675

8 Rub LG. FEMS Microbiol Lett.1991;68(1):27

9 Mottl H.  J Bacteriol,1992:174(10):3261

10 van der  Linden  MP.  FEMS Microbiol  Lett,1992;78(2^-3):117

11 van der Linden MP. Biochem J.1993;289(pt 2): 593

12 van der Linden MP.  J Bacteriol,1992x174(23):7572

13 Hakenbeck R.  J Infect Dis,1991;16a(2):307

14 Kell CM.  FEMS Microbiol Lett,1993;106(2): 171

15 Jamin M. FEMS Left,1993;331(1^-2):101

16 Jamin M.  Biochem J,1993;292(pt 3):735

17 Charlierp. ) Mol Biol .1993;232(3):100718 Sumita Y.  f Antibiot,1990}43(3):314

19 Coffey T]. Fems Microbiol Lett,1993r110(3): 335

20 Selakovitch CL. Mol Gen Genet,1993,239(1-2):77

    [3] 

上一篇:止痛中药药性理论的文献研究综述论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