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颈部疾病介入治疗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2)
2014-03-19 01:34
导读:1.原因。血管受到各种理化因素的刺激后均可引起血管痉挛。如疼痛刺激,多次穿刺不成功对血管壁损伤,导管过粗,导管在血管内停留时间过长;造影剂
1.原因。血管受到各种理化因素的刺激后均可引起血管痉挛。如疼痛刺激,多次穿刺不成功对血管壁损伤,导管过粗,导管在血管内停留时间过长;造影剂对血管壁刺激,造影剂用量过大或一次注射高浓度造影剂;全身有循环系统疾病如动脉硬化、高血压等。
2.临床表现。若为穿刺部位血管痉挛表现有局部疼痛,肢体远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肢体发凉皮温低;若为颈动脉系统血管痉挛病人表现严重头痛、恶心、呕吐及脑供血不足症状。血管痉挛多发生在检查治疗过程中,此时造影可见血管变细,血流速度减慢,局部组织血液循环量减少,部分血管血流甚至可以完全中断。
3.预防。穿刺点麻醉要完全,操作动作轻柔,尽量缩短导管在血管内停留时间,对有动脉硬化、高血压病人应特别注意。需要掌握好造影剂用量及浓度[5],颈动脉系统介入治疗建议选择非离子型造影剂,如优维显、伊索显等具有毒性低,粘度低以及对脑血管刺激性小等优点的造影剂。检查中应密切监视病人反应,发现血管痉挛及时处理。
4.治疗。若穿刺部位发生血管痉挛可在穿刺点周围用利多卡因局部封闭,并经导管鞘注入2%利多卡因。四肢血管痉挛可局部热敷,以解除痉挛,一旦发生脑动脉痉挛,应立即经导管向动脉内推注解痉剂或血管扩张剂,可用罂粟硷10~30mg,溶于10ml生理盐水中导管内缓慢推注,或用妥拉苏林10~25mg推注,同时给予地塞米松10~20mg导管内注入。多数病人经过解痉、镇痛、血管扩张等处理后症状缓解,继续完成检查和治疗。如果经上述处理后血管痉挛不能迅速缓解,且症状加重,则为严重血管痉挛,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早终止操作。因为血管痉挛可导致血流速度减慢,血液粘滞性增高,长时间血管痉挛,尤其是颈内动脉系统,可以引起动脉内血栓形成或血管闭塞,造成脑梗塞等严重并发症。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血栓形成和栓塞】血栓形成和栓塞是DSA检查和介入治疗的严重并发症。Waugh[1]报告939例头颈部DSA检查中风的发生率为0.9%,其中永久性并发症为0.3%,林尚泽[6]报告颈动脉系统DSA及栓塞术662例中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13例,发生率1.96%,其中偏瘫3例,一过性面瘫1例,双目短暂失明6例,短时记忆丧失1例,癫痫1例,脑梗塞后死亡1例,死亡率0.15%,Vitek[7]报告血管栓塞治疗3例严重鼻出血,1例发生一过性偏瘫。
1.原因。主要原因有操作技术不熟练,多次更换导管导丝,导管表面不光滑,检查治疗操作时间过长,使导管壁形成附壁小血栓,在更换导管时或拔管时小血栓脱落进入血管内或堆积在穿刺口处形成血栓;或在反复寻找某一血管时,导管损伤动脉内膜,形成附壁血栓;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被捅下;推注造影剂压力过大冲击血管壁使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再被血流冲向远处,引起血管栓塞。在栓塞治疗时,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间有危险吻合,注入栓塞剂压力过大,速度过快或过度栓塞均可造成栓子返流进入颈内动脉引起血管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