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非病毒载体基因转移技术的现状和展望(2)
2014-06-18 01:19
导读:1.4 超声波法 超声波在医学领域分为诊断性超声和治疗性超声。治疗性超声常用于组织深部加热、缓解局部疼痛和促进炎症吸收等。超声在一定的波长和强
1.4 超声波法
超声波在医学领域分为诊断性超声和治疗性超声。治疗性超声常用于组织深部加热、缓解局部疼痛和促进炎症吸收等。超声在一定的波长和强度下能增加血管和细胞膜的通透性,尤其有利于全身用药和转基因时药物和DNA在局部组织细胞的定位。超声波法比单纯DNA注射法的基因转移效率要高10~20倍。该法用于基因转移的效率受诸多因素影响:如超声波的频率、强度和作用时间以及所用质粒DNA的量等。此外,由于造影剂在超声波作用下变为迅速扩张和缩小的含气泡沫,从而在局部产生波动,使临近细胞膜通透性瞬间增加,所以造影剂的使用可以增加超声波的基因转移效率。与电穿孔不同,超声波作用后细胞膜出现微孔,基因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通过微孔进入细胞,因而质粒DNA的大小及浓度对基因转移效率影响较大。超声波用于体内组织器官基因导入的优势在于其为一种无创的基因转移方法。然而到目前为止,超声波用于基因转移的主要局限在于其效率较低。
2 化学方法
目前非病毒载体基因转移方法中研究最热门的还是阳离子脂质体和阳离子聚合物介导的基因转移,携带目的基因的阳离子脂质体或聚合物通过细胞吞噬或吞饮作用进入靶细胞中,一部分目的基因将在胞浆中被释放出来并转移入细胞核发挥作用。
2.1 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移
自从Felgner等科学家[6]于1987年首次发现脂质体具有转移基因的作用后,大量的阳离子脂质体被改良后用于基因的转移。这些脂质体主要区别在于它们所带电荷及细微结构的不同。尽管有部分脂质单独就可以形成囊泡发挥较好的基因转移作用,但很多阳离子脂质需要磷脂或者胆固醇辅助作用下才能形成脂质体囊泡。当把目的DNA与这种脂质体混合后,DNA就会浓缩并与之形成较稳定的脂质体DNA复合物(lipoplex)。由于脂质体具有类似生物膜的性质,因此当脂质体DNA复合物与细胞膜接触后,通过胞吞作用而进入胞内。如今不断改良的阳离子脂质体试剂在稳定转染、瞬时转染以及难以转染的细胞系应用中都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效果。此外,脂质体没有免疫原性,细胞毒性小,而且也易于制备,因此阳离子脂质体已成为现今用于基因转移的最常用方法之一。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为了达到特异性基因转移的目的,科学家们相继开发了免疫脂质体和配体脂质体[7]。免疫脂质体或配体脂质体的靶向技术是通过将脂质体与单克隆抗体或配体共价结合成免疫脂质体或配体脂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