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的病理变化及术后复发的CT诊断分析(2)
2014-09-30 01:40
导读:表140例胃癌手术患者术后CT检查的数据分析 略 3讨论 外科手术是目前能达到胃癌治愈目的的主要治疗方法。但胃癌术后存在复发的可能,即使早期胃癌行根
表140例胃癌手术患者术后CT检查的数据分析 略
3讨论
外科手术是目前能达到胃癌治愈目的的主要治疗方法。但胃癌术后存在复发的可能,即使早期胃癌行根治手术后也有2%~10%的复发率,复发原因可能有癌灶残留、局部淋巴结管癌栓、残胃御癌功能降低等等。胃癌术后复发一般分为早期复发(2年以内)、中期复发(2~5年)和远期复发(5年以上)。肿瘤复发预后不佳,但早期发现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可以尽量减少淋巴道转移的几率,另外,肿块较小对放化疗也较敏感[1]。胃镜检查发现,残胃在发展为浸润性癌之前,常规活检有严重的发育不良。在吻合口黏膜2cm之内是复发最多见的部位,所有的残胃癌都认为是晚期病变。CT对于胃癌的TNM分期有重要价值,特别是在肿瘤的侵犯范围、与周围脏器及组织间的关系,以及有无淋巴结及远隔脏器的转移方面,有其他检查手段无法替代的优势,但CT对早期胃癌的发现及诊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评价CT在胃癌术后肿瘤的复发、转移方面,国内文献相对较少,笔者试图在这方面作一定探索,以期抛砖引玉。术后复发的主要形式为淋巴结和脏器转移,真正的吻合口复发少见[2]。本组29例复发中,经病理证实病例局部复发的9例(31%)。9例中有6例表现为肿块形成,3例表现为胃壁明显不规则增厚或结节。6例肿块中,向腔内突出肿块4例,2例向腔外生长。肿块均呈分叶状,较正常胃壁密度为高且密度不均,内部密度不均,可见低密度区,病理证实为溃疡形成,造影剂进入溃疡处造成细线状或尖角样“龛影”,“龛影”周围有结节样低密度区,增强更为明显;肿块强化程度高于正常胃壁。复发处胃壁不规则增厚,造影剂渗入局部小溃疡处形成边缘毛刺样突起。增强有轻度不均匀强化。病灶周围脂肪层存在与否是判断肿瘤有无向浆膜层浸润和是否与周围脏器粘连的重要指征。在邻近受累脏器中,以胰腺最多见,其次为肝脏、腹壁等。本组局部复发的病例中有一例肿块位于肝门附近,侵犯肝脏实质、胰头,与肠系膜上动脉亦分界不清。正常胃壁的厚度,在CT图像上一般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