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绑疗法”治疗重症类风关炎45例临床观察与研(2)
2014-10-16 02:10
导读:特别是我国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杨国栋教授长期从事微循环和莨菪类药物研究并做出了突出贡献,提出了“信息(病因)一效应(平滑肌痉挛、微循环障碍
特别是我国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杨国栋教授长期从事微循环和莨菪类药物研究并做出了突出贡献,提出了“信息(病因)一效应(平滑肌痉挛、微循环障碍)一能量(代谢障碍)”的发病学说,进一步明确指出微循环障碍是某些疑难病的关键,是疾病全过程中间效应,也是微循环障碍性疾病发生与发展的共同病理基础。同时创新发明了“莨菪化疗法[5]。笔者认为类风关炎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和受累关节的晨僵、疼痛、肿胀、功能障碍、关节畸形等状况,都是人体血液循环和受累关节微循环障碍所致,其治疗应当首选莨菪类药物解除机体功能紊乱这个关键,然后才是抗风湿药物。问题是在用药剂量和用药方法上必需要有新的突破和创举。
对于莨菪类药物临床应用的剂量,在历史文献和《中国药典》里早有“剧毒”,“慎用”的记载,人们向来不敢越过雷池一步。惟有《黄帝内经》中有“药若弗瞑眩,劂疾勿瘳”之说,见解独特。大意是说用药剂量若达不到“瞑眩”的反应,顽疾是得不到治愈的。
无独有偶。杨氏根据临床研究和新身体验结果指出:“按药典规定的中毒剂量100倍服用人体会产生幻觉,但无致命危险。”又对莨菪类药的致死量与有效量可相差100倍,担安全范围很大,且不引起心、肝、肾、脑等器官功能的损害[6]。1985年版《中国药典》对于莨菪类药的剂量,也改为“用于急性微循环障碍……时,视病情决定用量”。综合上述,为大胆增加临床用量提供了理论根据。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采取两种给药方法:一是“慢作用”给药方法,即在研制成功的“痹症灵”胶囊中加大莨菪类药剂量缓慢作用。二是“快作用”给药方法,即选择部分重症病例给予较大剂量的莨菪类药“冲击”治疗。迅速达到“莨菪化”标准(化即达到活跃微循环、调节体液免疫和阻滞胆碱能受体的有效剂量[5])。临床观察发现果然获得了神奇疗效。且病情愈重,疗效愈好,一些重症病人获救后感激地说:“真正是全身和大小关节都被‘松绑’了”!。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本文选自lw.nseac.com原创论文网代写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