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基础研究现状和展望论文(2)
2015-05-03 01:44
导读:2晶状体后囊膜混浊发生机制 晶状体后囊膜混浊是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亦是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残留晶
2晶状体后囊膜混浊发生机制
晶状体后囊膜混浊是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亦是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残留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生、移行和纤维化是晶状体后囊膜混浊形成的主要因素. 此外,因手术创伤产生的色素细胞、炎性细胞、红细胞等也参与晶状体后囊膜混浊的形成. 深入了解晶状体上皮细胞的
细胞生物学特性、病理损伤修复机制及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的影响因素是研究晶状体后囊膜混浊的基础. 寻求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防止后囊膜混浊发生的方法和手段是目前研究的主要目的和趋势,也是白内障基础研究中与临床联系最为紧密的课题[6].
2.1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即促进细胞增殖、分化的一组低分子蛋白质,具有炎性反应、免疫反应和创伤愈合反应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白介素(IL),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表皮生长因子(EGF),转化生长因子(TGF)等. 眼房水和晶状体中均存在多种细胞因子,而且白内障摘除术后其浓度发生明显变化. 术后因残留晶状体上皮细胞的损伤及术眼出血、房水屏障的破坏等所引起的大量细胞因子的合成、分泌和释放,在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2.2细胞增殖细胞增殖是可调控的,细胞周期蛋白E, 细胞周期蛋白激酶2、细胞周期蛋白激酶抑制因子P21 mRNA间的表达不平衡,可能是体外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周期改变的分子机制之一. 蛋白激酶C抑制剂能够调控人角膜基质细胞的周期,并在G1/S时相发挥其抑制细胞生长的作用.
晶状体后囊膜混浊的形成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机体损伤修复反应,为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通过对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和分化的病理生理状态的观察,结合细胞内外活性成分的研究,有助于寻找后发障的始动因素及最活跃期,以采取防治措施. 寻求一种能够特异性阻断增殖性细胞因子与其特异性受体结合,或阻断其结合后所产生的效应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