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区间2(有待分析型):企业虽可以从客户那里获得一定利润,但有限性的交易次数限制了利润空间。企业与客户之间的独特性关系需要付出营销努力,这种努力程度与交易次数是否存在关联是企业应该重点研究的。主要从两方面分析,是归咎于企业关系营销努力程度不够,还是由于客户自身或客观环境的原因。若是前者,企业应进行工作的改进或加强关系营销,实现顾客满意度的增加,从而把客户向1区转化。当然这个过程会对当期盈利性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实现了盈利的可持续性,从长远看应该是值得的。而如果是客户或客观因素影响,即使企业努力也是没有意义的。
区间3(最为理想型):具有较好的盈利性同时也具备较多的交易次数,但是顾客与企业之间关系独特性不明显。由于缺乏独特性的关系,因而不属于关系营销重点研究范畴,应该说这对企业来讲是最理想的状况。这种状况的出现,很可能是由于企业的传统4Ps营销组合比较成功,取得了相对同行的比较优势。从另外一个角度,这种情形的出现是缘于企业与顾客双方力量对比中,企业属于相对稀缺资源的一方。或者说这是一种与前面描述的独特关系相反,我们可称之为“逆向独特性关系”。这种逆向独特性关系,使得企业凭借资源稀缺优势,在价格确定机制中具有更高的话语权,企业所需关心的问题在于保持这种竞争优势。
区间4(保持优势型):与顾客交易次数少,同时缺乏独特性关系。这意味客户并不是出于“榨取准租金”目的而故意减少交易次数。同时,企业也能从客户那里取得利润,这很可能是企业在既定环境下的某种特殊优势,卖方的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客户流动性特点决定了其营销性质不属于关系营销范畴。这种情形下,企业需要做的是,利用传统营销策略尽可能吸引更多的客户,从而扩大赢利范围。另一方面,产品本身特点决定了交易次数较少,这种商品通常具有使用时间长、价值高的特点。这种性质产品需要明确客户对象,有针对性的市场细分。
区间5(控制成本型):具有独特关系的特征要求企业应加强关系营销的努力,从交易次数比较多可以看出企业基本实现了关系保持。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盈利却不强。这种情况应该是不多见的,这种情形的出现主要在于内部成本控制存在问题,虽然企业意识到有必要加大关系营销的投入以保持顾客,但由于内部管理的不善,结果导致投入的成本大于由关系营销所创造的收入。企业应加强内部管理控制,并就关系营销策略的投入产出有效性进行分析。另一种特殊情形是,把对目标客户实施的关系营销看作一个投资项目,在财务上,很多投资项目在初期是亏损的,真正盈利是在后期。市场行为表现为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以赔本赚吆喝方式,进行市场开发。其长远目标是向1区演变。
区间6(关系问题型):从图形上可看出,这种情形与区间2不同点在于其盈利性差。在前面对2区的分析中已得出交易次数限制了利润空间,这里亏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交易次数少,而交易次数少很大程度受企业营销努力程度的影响。迈克尔·波特对客户选择的素质评价分为四类情形:相对于公司能力的购买需求;增长潜力;结构地位;服务成本。顾客增长潜力方面需要分析关系营销努力程度与交易次数之间的关联性;由于存在独特性关系,企业方结构地位低,自然要求需要通过服务成本的增加来改善这种独特性关系。概况讲,这种类型需要通过有效的关系营销努力改善企业不利的市场地位。
区间7(传统问题型):该区间与区间3不同之处在于盈利性差。从对区间3的分析可以看出,企业主要利用传统4Ps营销策略取得优势,盈利性差的原因很可能是企业运用4Ps营销组合策略不成功,想通过关系营销努力来改变这种状况也是不现实的。对由产品性质决定的“总有一份”型企业而言,希望通过营销努力向“永远失去”一端靠拢是项艰巨的挑战,通常企业还是应通过优化营销组合来改变企业的经营状况。另一方面,从内部挖潜努力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是改善企业业绩的重要途径。毕竟较多的交易次数反映企业的产品还是具有相当的市场吸引力,而获利性差主要是企业边际利润低,通过市场拓展扩大销量,从而提高企业总边际利润。内部挖潜降低了单位产品成本,对盈利提高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区间8(传统弱势型):这种特征往往反映企业的产品在该目标市场缺乏竞争力,由于企业与客户间不具有独特关系,即使加强关系营销努力也是意义不大。针对该情形,企业需要关心的是对4Ps策略全面思考,特别是关注顾客对产品/服务的满意度调查,在必要的时候,需要对企业战略发展方向做出适当调整。一个拥有太多此类型客户的企业,所能面对的最好选择就是放弃目前的经营方向。
:
1.王青云,申春林.关系满意不同水平下的控制机制差异性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1(1)
2.周鑫华.关系营销理论模型综述.商业研究[J],2010(10)
3.姚山季,王永贵.企业—顾客关系影响顾客参与新产品开发的多路径模型.经济管理[J],2010(11)
4.汪涛.顾客资产的质量分析.经济管理,2003(10)
5.段文斌,陈国富等.制度经济学—制度主义与经济分析[M].南开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