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市场的品牌营销(2)
2015-02-24 01:00
导读:三、从建立品牌营销网络入手,推进营销体制的创新。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农村物资的流通渠道主要是依靠乡镇合作社、供销点和小卖店。中国入世
三、从建立品牌营销网络入手,推进营销体制的创新。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农村物资的流通渠道主要是依靠乡镇合作社、供销点和小卖店。中国入世以后,原有的计划经济时期的农村商品流通体制远远适应不了广大农村消费者的需求。现在有些省区对原有的农村供销社营销体制,进行了大胆的改革。首先,在产权关系上改革。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的营销体制。这种新的体制应当包括:国有的、集体的、民营的、股份的、外资的、个体的、合作的等等一系列不同所有制形式;其次,在运行机制上进行变革。以资本运营为主要切入点,推进农村营销业态的转变。借鉴发达国家比较成功的经验,一个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转型时期,小中城镇建设会逐步发展起来,围绕着省会、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大都市的周边地带,铁路、民航、高速公路的站点和进出口处,应逐步成为商家发展业绩的佳境选择,在这些地区可以推进仓储式,连锁经营,批发市场,专卖市场,综合配送中等等业态形式的发展;其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优势,指导农村农户加公司模式的发展,逐步形成订单农业、项目农业、产、供、销配套农业。在以上三种形式改革中,逐步推广以网络营销和绿色营销的业态。
培训网络和绿色营销人员、选育无公害农产品,通过互联网定期发布农产品的供求信息。引导农民销售产品品牌、消费自己需求的商品品牌。也可以建立网络绿色营销会员俱乐部,倡导全新的生活健康,现代营销理念,推介绿色产品,总结营销经验,逐步地把我国互联网络营销建设和发展起来。
四、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增强经济运行规模效应。我国土地可耕面积只占世界可耕种面积的7%。在计划经济时代和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多数省、区、市、县、乡、镇、村对土地资源的配置缺乏科学的管理,思想观念有许多误区,使土地资源的优势没能发挥出来,水土流失严重、沙化、盐碱化、荒漠化日益严重,不仅直接破坏了环境,同时,也导致动植物物种的退化、消失,对人类的生存带来了直接的威胁。如何保护和治理好土地资源,造福子孙后代,是每个中国公民责无旁贷的职责。我国广大农村有许多山地、沼泽、河渠、草场、林源、滩涂等等没有开发和利用,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充分利用这些土地资源,发展种植
养殖基地,充分利用这些土地资源,发展种植养殖基地,为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提供朴实、适用、绿色、现代的品牌商品,是一种有效地、可行的途径。党中央和国务院为了解决土地资源毁坏和消费问题,本世纪初提出:退耕还林还草,防风治沙,综合治理的决策,实施项目已经起动,只要我们抓住这一时机,充分发挥土地资源,增强规模经济效应因地制宜,大胆创新,不断探索,就会得到相应的回报。 五、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普及市场营销知识。从十五期间——2010年开始,我国逐步由农村转移到城镇人口大约在1.2亿左右,目前,在城镇
就业和从事各种劳务的流动人口达7—8千万人。这样大的一个群体,对市场营销知识都比较贫乏。普及市场营销知识,增强法律观念,提高人的素质,以诚信为本,是倡导营销品牌的基础性工作。为了把这一工作做好,发挥长久效应,对从事生产、流通和服务业的务工农民,应进行市场营销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劳动及
社会保障部门、主管生产和流通的部门应大力推进营销人员职业上岗制度,先培训,合格发证才能上岗。不参加培训的,达不到合格要求的,不能从事流通领域的工作。这种强制性措施的目的在于提高农工、农民市场营销的整体素质,从根源上杜绝违法和非法营销活动的发生。其次,培养一批懂经营、会营销、法制观念强,营销信誉好的新型农民营销专家,推广他们的经验,现身说法,用典型的案例,引导农民走上一条正确的市场营销之路。再有,对于那些有损害营销规则,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和营销者应给予教育、处罚,在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村,逐步形成倡导品牌营销的良好文化氛围,重视知识产权,推进营销品牌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