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广告审美取向的界说与分析(2)
2015-03-25 01:33
导读:意蕴美属性 意蕴美属性表现为一种情感的形式、观念的形式,是主体审美结构中的心理意识层次及社会文化层次在广告审美客体中对象化的产物。形式与
意蕴美属性
意蕴美属性表现为一种情感的形式、观念的形式,是主体审美结构中的心理意识层次及社会文化层次在广告审美客体中对象化的产物。形式与意蕴的美的属性对立统一于广告审美客体之中,共同构成广告审美客体的审美属性。这就决定了广告审美取向必须从广告审美客体的形式要素中挖掘出深藏的意味,或者赋予客体形式以一种情感和观念的氛围,以此达成消费者审美需要的深层满足,从而使广告在潜移默化中引导消费行为,树立人们自觉的合乎人性发展本质状态的消费观念,同时发挥其重要的审美教育及文化塑造的角色作用。
综上所述,对于广告审美客体的有韵味、有意味的形式的综合表现,是广告审美取向在客体方位上的必然选择。
广告艺术审美主体的审美结构
审美主体,是指有着内在审美需要、具有审美结构和功能,并与客体结成一定审美关系的人。追求功利性是广告首先要达到的目的。但是,广告创作者以审美的感觉对广告表现客体进行审美感知、并进入到审美创作的过程中,主体开始遨游于精神境界,顺随情感的导向,获得一种超然物外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超越,充分享受和表现着生命体自由舒展的韵律与情致。在这种状态下,广告创作者才能在充分揭示广告审美客体的审美属性的同时,移注自己合乎人性自由的情感与观念,从而达到与消费者即广告艺术欣赏审美主体的情感共鸣,使广告所宣传的信息和观念为消费者欣然接受,最终达成其功利性的目的。
广告审美主体的审美结构
现代美学认为:人类审美行为的实现,也就是审美结构功能的实现。广告审美主体的审美结构有如下三个层次: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生理(本能)层次 广告审美主体的本能活动与广告审美客体的自然属性构成一种刺激—传导—反应的关系。如果这一过程在质和量两个方面适应了生命体的和谐运动与生命力的自由舒展,那么主体所产生的情绪就表现为一种生理上的快适,即快感;它是广告审美主体得以进入广告审美状态的生理起点。
心理(意识)层次 广告审美活动是一种
人类学意义上的活动,它是一种具有对象性即指向性的心理意识活动。这种活动包含着广告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进行联想、想象、移情、体验以及理解等在内的心理意识活动。
社会文化层次 广告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进行审美观照,都是要透过一定的诸如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社会心理等等文化意识的“有色透镜”,才能达成对广告审美客体的审美属性的现实把握和深层理解,最终由审美体验进入到审美超越的至高境界。 广告审美主体的审美尺度
由于广告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经历了一个由审美态度、审美感受到审美体验再到审美超越,从而最终达成审美愉悦的心理过程,那么,广告审美主体的审美取向必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如前所述,广告审美客体的形式美属性的呈现决定了广告审美主体审美结构中的生理(本能)层次功能的实现,而客体的意蕴美属性的呈现则决定了主体审美结构中的心理(意识)层次和社会文化层次的功能实现。所以,广告审美取向,在主体方位也有着形式和意蕴的二种尺度:
形式美尺度 主要根源于主体的生理心理结构和作为自然生命体的活动规律,如均衡、对称、比例、节奏、韵律等,它体现着主体生命体的自由和谐的活动特性。
意蕴美尺度 根源于主体的社会文化及心理意识结构和作为社会生命体的活动规律,它侧重于美的形式下所蕴含的社会意义,直接和间接地与社会功利目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及其他社会理性观念相联系。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此外,做为广告审美主体,在其审美取向上还表现出一些独特的方位尺度。
首先,广告审美客体形式要素的个性强化体现是引起广告审美主体选择性注意的关键尺度,标新立异是广告达成目的(促销的与审美的)的关键因素。
其次,广告审美客体的形式因素在讲究其合目的合规律的感性呈现与韵律组合的同时,还应该充分考虑其象征及比喻意味的关联组合,由此超越形式意味的个别性孤立体现,追求整合的关联意味,以满足审美主体联想、想象以及理解的审美心理活动的需要。所谓形式的整合,一方面指广告审美客体自身形式要素在象征及比喻意味上的合理搭配;一方面指广告审美客体与外在于客体的某些形式要素在象征及比喻意味上的合理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