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的营销理念创新探索(2)
2015-04-09 01:08
导读:长期以来,企业产品在市场上占有的份额,即产品市场占有率是企业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因为在市场发展相对平稳的时代,市场份额能真切地反映出企业
长期以来,企业产品在市场上占有的份额,即产品市场占有率是企业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因为在市场发展相对平稳的时代,市场份额能真切地反映出企业在市场上所处的地位和所拥有的竞争优势。但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企业知识的生产和运用能力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却更为关键。因为产品的市场占有量是一时的表现形式,而竞争成败的决定因素却是企业主导市场的能力——企业是否具有高新技术及产品主导市场的能力。
在主导市场的能力方面,美国企业的表现尤为突出,微软公司在建立知识型企业中提出“不断淘汰自己产品”的公司口号和目标,每年均有领先于世界的高新科技产品问世。柯达公司曾实施“站在传统与未来之间”的技术创新方案,实施开发将相片存入掌上电脑并通过因特网“寄”给朋友的数字成像技术。英特尔、苹果、微软等公司合作,发展数字化计算机语言,向全球传输。这些都主导了市场,站在了科技创新的前沿。
四、竞争观念创新:从你死我活到共生双赢
在传统观念中,企业与企业的竞争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对手是敌人,必须被消灭掉,只有彻底击败竞争对手,夺取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才能视为获得最后的胜利。在这种观念指导下,企业为追求营销上的成功往往不择手段,不计成本代价,结果不仅使得业内企业关系紧张,而且易导致两败俱伤。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应从这种狭隘的竞争观念中摆脱出来,重新审视竞争对手对企业的影响,虽然竞争对手的确可能构成威胁,但是合适的竞争对手的存在对企业的发展更为有利。竞争对手可以起到激励者的作用。迈克尔·波特指出:“拥有一个可存活的竞争对手,给组织内部带来重要的心理好处。”它有利于企业内部员工团结起来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奋斗,竞争对手的存在会刺激企业更加努力地降低成本、改进产品以及跟上技术变革的潮流。施乐公司的成功正是得益于复印机领域强劲竞争对手的出现,正是有着强劲的对手,施乐公司的成功地位不断改善,公司开发新产品的步伐也明显加快。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不仅如此,竞争对手还能协助企业开发市场。竞争对手不但可以分担市场开发成本,而且还可以帮助企业技术标准化或合法化。只有一个企业提供某技术时,买方往往不愿意接受其作为标准,并且可能抑制初期购买以待技术变革的进一步发展。当可信的竞争对手也推广此技术时,不但分担了企业的市场营销费用,而且买方采用此技术的顾虑就会大大降低。竞争者采用相同技术可能有利于政府或其他颁布标准组织批准该技术。
另外,在激烈竞争的时代,产品的设计周期变得越来越短,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正把产品技术推向高度技术化和复杂化,一项复杂的高技术新产品的完成涉及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领域和经过越来越多的生产环节,这是任何企业在短时期内都难以完成的。企业之间进行技术和新产品开发方面的合作,既可将各方的研究与开发的力量集中起来,在形成规模经济的同时也加速了研究开发的进程,又减少了企业新产品开发失败所导致的巨大经济损失。因此,从国际竞争来看,许多著名的老冤家都纷纷联手合作,如波音公司和欧洲空中客车公司、苹果公司和IBM公司等。
五、人才观念创新:从注重培养专业人才转向培养有创造性的复合型人才
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考察,企业之间在市场上的竞争,表现为产品的市场力、技术力和经济力的竞争。如果深入一个层次分析,研究产品的市场力、技术力和经济力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的素质、组织能力和运用能力的竞争。
无论是工业经济时代还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都是企业最活跃、最重要的资源,只不过不同的经济时代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在对人才的需要上也有差异。和工业经济时代相比,在知识经济时代,所有的工作都要知识化(包括农业、制造业、社会工作),这要求人们不仅要具有非常高的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水平,同时还要具有多方面、多样化的知识。在管理层,需要既有技术开发又有管理才能的复合型人才带领企业向更高的知识经营领域迈进。如三九集团就十分重视培养科技型的企业家,特别看重那些既有发明创造又有一定管理素质的知识型人才,对他们实行“五给”,即给权力、给舞台、给条件、给目标、给荣誉。集团领导对他们“只管目标不管过程”,实行充分放权的“开放式”领导,保证他们充分发挥创造潜能。在一线基层,也需要知识复合型人才。知识经济下的企业更扁平化,更面向市场,更具有网络特点,知识复合型人才的作用也更强。企业需要更多的以脑力劳动为主,接受过较多、较高的文化教育,并具有与知识经济各种“硬件”相对接技能的人员。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信息技术的数据、信息技术处理能力和组织成员的创造、创新能力协同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