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与高校市场的拓展(2)
2016-03-16 01:03
导读:(二) 学生消费的差异性 随着我国的发展,贫富差距增长势头明显,官方统计显示,我国社会基尼系数为4.8-5.0之间,已接近世界警戒线。而把高等教育作
(二) 学生消费的差异性
随着我国的发展,贫富差距增长势头明显,官方统计显示,我国社会基尼系数为4.8-5.0之间,已接近世界警戒线。而把高等教育作为产业来发展,使得这一差距体现得更为明显,从而造就了学生消费具有较强的差异性。可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
1.以完成学业为基本目的的资金需求
这部分学生有的是来自不发达的,或是计划生育超生的家庭;有的则是由于父母下岗,或是家庭离异所造成的城市新增贫民。以
华南理工大学为例,2000年新生中有30的家庭连每月300元的生活费也提供不了,更别说每年几千元的学费。他们迫切需要获得助学贷款使之顺利完成学业。
这种状况为商业银行进军市场提供了基本市场需求,而事实上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民营商业银行均未在这一层面打开其资产业务。根本原因在于消费群体的信用体系和担保制度很不完善,加之国家政策对学生贷款的优惠政策(一般均为低息或无息贷款)使各商业银行即使冒高风险也未必有利可图。所以他们均以放弃"高校资产业务"为代价来避免风险。
2.以个人消费为目的的消费群体
此类学生家庭条件较好,消费的步伐气息浓厚,追求品牌,其消费水平已经超过一般的工薪阶层,他们迫切需要更便利的条件来满足其消费需求。
3.介于其中间的消费群体
他们有着正常消费习惯,据调查,2000年
北京大学、
上海大学、
东南大学、
四川大学四所高校学生的月消费均在400-600元之间。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以上两类学生的主要消费为娱乐(包含,电脑,手机,CD机等),服饰和生活日用品等,这为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然而,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商品买卖还主要以现金交易为主,刷卡消费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有待于银行体系的进一步。笔者以为,这应是一个与实践的有益探索。
(三) 学生消费的周期性
在高校市场中,学生是消费的主要群体。由于学生的时间相对集中,假期也较长,紧张的之余,假期旅游已成为学生最好的
放松方式之一,特别是在"假日经济"的带动下,这一现象正呈日趋上升趋势。此外,假日购物、回家探亲等在我国经济领域中已形成了一股不可小瞧的力量。
同时,随着大学
就业、择业竞争的激烈和复合型人才的走红,各种"考证热"成为大学校园的消费新热点。如现今流行的"四证一照"(机等级证、等级证、托福、GRE和汽车驾驶执照),"商务
英语","注册师资格证"等。而各类的时间比较固定,如每年的1月、4月、6月和9月都是考试的高峰期,便使得在这一领域的消费具有周期性。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假期消费和考证、
考研大军,另一方面,传统的定票、报名、报班等已跟不上前进的步伐,人们迫切需要有一种方便、快捷的服务来满足其愿望,这对以中间业务见长的银行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其开拓市场提供了可选的方向。
(四) 网络消费的到来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购物又成了学生消费的另一增长点。2000年高校共有1041所,中国教育科研网覆盖了全国160多个城市,国内已经有1000多所高校的校园网高速接入该网,联网主机达120多万台,用户超过800多万人,而且正在快速上升,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年 份 1999 2000 2001 2002
高校学生网民数量(万) 496 636 800 913
网上购物人数(万) -- 76 160 288
购物者人均年花费(元) -- 50 120 300
(居于数据得到)
由上表不难看出,如果每一位高校学生一年之内用于网络购物的支出是300元(2002年为例),那么学生网民的网络购物支出将达八亿六千四百万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