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营销模式下构建智能型分布式三层网络的(2)
2016-10-15 01:05
导读:四、智能型分布式三层网络的设计与应用 1.网络设计方案。 (1)由锐捷6800E万兆交换机、思科6506三层交换机、华为8505、锐捷3550-12G光纤交换机构成商业网的
四、智能型分布式三层网络的设计与应用
1.网络设计方案。
(1)由锐捷6800E万兆交换机、思科6506三层交换机、华为8505、锐捷3550-12G光纤交换机构成商业网的核心层设备。设备之间采用OSPF动态路由技术,管理数据仍由管理VLAN进行传播,但VLAN三层路由接口的设置由核心层设备转移到汇聚层设备上,实现业务数据与管理数据的分离。为提高线路的可靠性,骨干网设备之间采用双环结构,并具备扩充至万兆的能力。
(2)四台锐捷3550-12G光纤交换机作为汇聚层设备,分担的流量大致相当,汇聚层设备与核心层设备之间采用OSPF动态路由技术,与接入层设备之间采用VLAN三层路由技术。为有效保证网络安全,在汇聚层与接入层交汇处阻断网络攻击和病毒传播。
(3)网络的安全性是网络方案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问题,与网络结构、网络设备以及网络管理系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除专业的硬件防火墙外,还在三层结构中引入了安全策略控制,基于数据链路层的虚拟网vlan技术以及基于网络层的路由器控制访问列表技术、包过滤技术等。
2.方案的性能分析。
(1)通讯的可靠性和通讯效率的分析。我们把核心层(图中虚框部分)看作四结点的无向图来分析:由此可以得出任意两结点之间都有三条通路,任意两结点之间对应的通路、能够正常通讯的概率及在队列中需要传输的信息所要的时间如下:(Dij表示I和J结点的路径集合,Pij为I,J结点之间各条路径能够正常通讯的概率集,Wij为等待时间的集合结点I,J之间可靠通讯的概率:)
D12={V12,V132,V142};P12={0.5,0.25,0.25};W12={W12(1),W12(2),W12(3)}
D13={V13,V123,V1423};P13={0.5,0.25,0.125};W13={W13(1),W13(2),W13(3)}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D14={V14,V124,V1324};P14={0.5,0.25,0.125};W14={W14(1),W14(2),W14(3)}
D23={V23,V213,V2413};P23={0.5,0.25,0.125};W23={W23(1),W23(2),W23(3)}
D24={V24,V2314,V214};P24={0.5,0.125,0.25};W24={W24(1),W24(2),W24(3)}
D34={V314,V324,V3214};P34={0.5,0.25,0.125};W34={W34(1),W34(2),W34(3)}
Sij=∑Pij(k)- Pij(k)* Pij(M) Pij(1)* Pij(2)* Pij(3),(K,M∈(1,2,3)且K不等于M)。
由该式得:
S12=0.72;S13=0.67;S14=0.67;S23=0.67;S24=0.67;S34=0.51
如果结点1,3和结点2,4之间没有通路则
S12=0.5;S13=0.5;S14=0.5;S23=0.25;S24=0.25;S34=0.25.
显然由于核心层采用了双层链路冗余设计,各结点之间的可靠性得到增强。
若恰在T时刻结点I,J需要通讯则需要等待的时间W1(T)=min{wij(1),Wij(2),Wij(3)}。同样如果结点1,3和如果结点2,4之间没有通路则需要等待的时间W2(T)=Win(1) M,M为Wij(2)与Wij(3)中所包含的I,J之间的信息传输时间,显然W1(T)
(2)网络健壮性分析。核心层采用准完全图模式连接,不仅有助于网络效率的提高,而且大大提高了网络的健壮性, 我们对上述结构的网络进行实地测试, 测试的方法是在通讯过程中切断环路中一相邻节点的路径进行测试,测试环境中的设备为方案中描述的设备,核心层测试结果见表。
从上面数据可以看出,核心层交换机的路由功能以及双链路冗余设计,能够确保关键路径出现部分故障时不影响整个网络的正常传输。
(3)传输性能分析。基于VLAN的二层网络由于在全网采用Trunk技术,所以无法有效地控制广播流量。大量广播流量占用了宝贵的带宽,使商业网带宽利用率大大下降。以下是对基于VLAN的二层网络结构的商业网进行的实地测试,测试中选取的两点是商业网中传输距离最远的两点,测试工具为IxChariot Test,测试内容为两点间传输的最大吞吐量,测试结果如下:
两点间传输的平均最大吞吐量为68Mbps,传输衰减在30%左右,其中广播流量对带宽吞吐量的影响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