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美国宪政下的正当法律程序学毕业论文(3)

2014-06-21 01:05
导读:并形成各种学说,是美国宪法经由法院不断地运用于具体案件即宪法司法化的结果。有学者认为,在美国,过去40年左右是司法革命的年代,而对这场革命
并形成各种学说,是美国宪法经由法院不断地运用于具体案件即宪法司法化的结果。有学者认为,在美国,过去40年左右是司法革命的年代,而对这场革命的解释要从其宪法中寻找答案。因为,美国“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宪法本身并没有发生什么重大的变化。对美国宪法的戏剧性革新,从形式上讲,主要来自对一条法条的‘诠释’。该条就是1868年植入宪法的宪法第14条修正案。实际上,几乎所有的上述变化都涉及对该项修正案中两句短语的解释,即关于正当程序原则和平等保障原则的解释。”[2](16页)正当法律程序本身是宪法司法程序的一部分。宪法和其他任何法律一样,正是籍此适用于具体案件才真正具有了生命力。正如有人指出的,“司法具有特殊的作用。它是从书本上的法到实际生活中的法之桥梁,是从原则转化为实际规则的中介。”[21](4页)正是宪法的司法化,美国宪法获得了发展的途径,成为了一部“活的宪法”。正当法律程序的发展,仅是美国宪法在条文不变情况下获得发展的一个典型的例证,其他许多条款也在司法实践中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如契约自由条款、平等保护条款等都是如此。正当法律程序条款的司法适用,使美国宪法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一方面它使宪法保持了较强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它又极大地容纳了社会的发展,这使得宪法“旧的形式依然存在,但它们已经充满了新的内容。”[5](62页)“最成功的宪法是那些允许发展而又不常改变字面意义的宪法。”[19](201页)在我国,宪法被排除在司法领域之外,宪法的发展,非常有限,已有的发展多半不是来自宪法本身及宪法实践,而是来自政治及其他法律发展后的推动作用。宪法的司法化,应当成为我国宪政建设中的重要议题;而宪法司法化的前提必须是健全、完善的宪法实施程序,当然,其核心是确立正当法律程序原则。

 

注释

① 《民治政府》一书的作者认为,要准确弄清什么是正当法律程序是不可能的。(见该书第209页)

② 有人认为,“法律的正当程序”与“正当法律程序”是有区别的,前者侧重程序的形式合法性,后者强调程序的实质正义性。(参见杨一平《司法正义论》第137页)笔者认为,这种区别其实并不存在,“法律的正当程序”与“正当法律程序”仅是due process of law的两种不同译法棗中文表达的字面差异,而due process of law包含了上述两层含义,这反映了两种语言之间缺乏严格的对应关系。目前学界多将due process of law译为“正当法律程序”,并同时包含上述两种含义。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更可取。

③ 在美国法学中废弃自然法的理由包括:1,当代盛行的法学既非哲理的,也不是历史的,而是社会学的;2,自然法是哲理的而不是法学的,其十分抽象的价值判断不能具体地用于审理特定的案件;3,除非每个人的道德和经济观念一致,并崇拜控制他们的单一权威,否则,自然法理论是无法运用的;4,随着宪法判决的增加,法官们现在无需援引自然法便可找到支持自己主张的判例。(参见《美国宪法判例与解释》,第154—155页)

④ 有关内容参见《美国法律史》第56页的论述。另,N·卢曼进一步认为:自然法的失坠是由程序来补偿的。(见吕世伦主编《当代西方理论法学研究》,第232页)

⑤ 王希在《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一书中对此有更为明确的表述,“在判决中,他们(指联邦最高法院的保护派大法官椧者注)经常引用第五条修正案(保护财产权)和第十四条宪法修正案(正当程序条款和特权及豁免权条款)来向新政法律挑战。”(见该书?/FONT>433页)

⑥ 有关内容参见《美国法律史》第183页;另见《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第469页。

⑦ 相关分析参见《美国宪法概论》第110-111页有关内容。

⑧ 关于历史判断模式,参见《宪法教学案例》第70页有关内容。

 

 

参考文献

[1] (美)詹姆斯·M·伯恩斯等.民治政府[M].陆震纶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2] 朱伟一,董婉月.美国经典案例解析[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

[3] 焦洪昌,李树忠.宪法教学案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4] 谭君久.当代各国政治体制:美国[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

[5] (美)本杰明·卡多佐.司法过程的性质[M].苏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6] 杨一平.司法正义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7] (英)丹宁.法律的正当程序[M].李克强,杨百揆,刘庸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8] 陈瑞华.刑事审判原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9] (美)杰罗姆·巴伦,托马斯·迪恩斯.美国宪法概论[M].刘瑞祥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10] (美)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M].王军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0.

[11] (美)詹姆斯·安修.美国宪法判例与解释[M].黎建飞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12] 曾尔恕.论美国宪法“平等保护”条款的司法检验标准[J].比较法研究,1998,(2).

[13] 杨寅.普通法律传统中的自然正义原则[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0,(3).

[14] 刘卫政,司徒颖怡.疏漏的天网:美国刑事司法制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5] (美)欧内斯特·盖尔霍恩等.行政法和行政程序概要[M].黄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16] 吕世伦.当代西方理论法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

[17] (美)卡尔·J·弗里德里希.超验正义:宪政的宗教之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18] (瑞士)莉蒂塔·r·芭斯塔.宪政民主的反思:后现代和全球化的挑战[A].刘海年等.人权与宪政[C].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

[19] (英)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20] 王利明.司法改革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21] 苏力.送法下乡[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上一篇:宪法的适应性问题研究学毕业论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