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切入点:农村社会工作(2)
2013-10-13 01:04
导读:所谓本土化就是在立足中国社会发展现实的基础上,把来自国外的社工理论、方法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有机结合起来,使这种结合后的社工理论
所谓本土化就是在立足中国社会发展现实的基础上,把来自国外的社工理论、方法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有机结合起来,使这种结合后的社工理论、方法能够有效地服务中国的社会。中国的港、台地区,因为开办社会工作教育比较早,已经基本上完成了社工理论、方法的本土化过程,无疑,中国大陆在其本土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发展、社工专业化、社工教育及
培训等都还需要相当长的历程。
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首先体现在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本土化——其服务对象应该是占我国人口大部分的农村人口,这是社会工作服务于社会弱势群体这一性质所决定的。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第二个方面,是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的本土化,这是与第一方面紧密联系的。有了工作对象的本土化,我们就要在借鉴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的前提下,发展出适应中国社会需要的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第三个方面是社会工作组织的本土化,西方国家在社会工作的发展过程中,因为有社会自我发展的空间和强大的物质支持,出现了既与“第一部门”(政府)、“第二部门”(企业)相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社会“第三部门”,这种第三部门(NGO)是社会工作的主要载体。中国在
政治设置与经济发展水平上与西方发达国家都有很大的差别,中国的社会工作组织也应该有自己不同与西方的特色。
二,中国农村发展需要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工作
我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所选择的是“一国两策、城乡分治”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这使得中国社会成为一个典型的二元社会。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农村经济有了较快的增长,基本上解決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并有部分地区的农民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但是改革没有涉及到农业集体化时期所设置体制性障碍——农民没有自己的土地,也没有自己的组织。经济上没有市场中介组织合作社,分散的小农既无法对抗市场中的其他有组织的社会力量,政治上没有充分实现农民的自治或没有成立农民自己的利益集团,也无法抗拒来自政治权威的超经济剥夺。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增加了农业技术性要素的供给,但同时弱化了社会性要素的供给,改造传统农业所需要的普及初等教育、人人能够享有的基本医疗保健等比改革前有所后退,同时,政府也没有能够提供一个公平的、秩序良好的市场环境,黄宗智所言的过密化的现象在广大的中西部地区依然存在。近年来,农民的收入虽有缓慢增长,但统计表明,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来源于劳务收入的增长,务农收入的占农民收入的比重正逐步降低。由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和城市的产业结构的升级,城市的失业、下岗人数大量增加,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更加困难,许多城市出台了对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种种歧视性规定。进城的农民由于体制性原因而不能成为市民,妇女、老人、孩子要继续留在农村,使得农村出现了“空壳化”趋势。除此之外,农村干群矛盾激化、治安状况恶化、土地抛荒严重、水土流失、生态恶化、基层政府负债过多等等,在全国范围内都一定程度地存在着,正是面对这种状况才有了“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呐喊。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在改革开放以后,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不仅要承担自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