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概念的创新(2)
2013-10-18 01:09
导读:第一,中国社会主义。1984年,邓小平首次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的概念。邓小平在评价《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时,认为这个决定“写出
第一,中国社会主义。1984年,邓小平首次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的概念。邓小平在评价《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时,认为这个决定“写出了一个
政治经济学的初稿,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间。此后,邓小平多次用到这一概念,还提出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概念。中国社会主义有两个涵义:其一,表明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指出:“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这是我们立国和团结全国人民奋斗的根本。”对中国必须选择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作了大量论述。邓小平精辟地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中国人民从五四运动到现在六十多年来的切身体验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历史结论。中国离开社会主义就必然回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绝大多数人决不允许历史倒退。”他反复强调:“中国搞资本主义不行,必须搞社会主义。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阴他不断地提醒人们,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其二,中国社会主义是指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过程。作为一种实践形态,中国社会主义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巩固、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包括改革开放前照搬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认为,尽管经历了许多挫折,包括“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挫折,但我们坚持了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进行着社会主义建设。邓小平坚信:“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变不了的。中国肯定要沿着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到底。”
中国大学排名 第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主要是照搬苏联模式,没有形成自己的东西。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主义”总体上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但绝不是“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主义”才开始具有中国特色,这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是通过对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教训的深刻总结,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兴衰成败的敏锐观察,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邓小平多次强调,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认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从中国国情出发,按照中国国情建设的社会主义。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来选择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作了大量论述,深刻阐明了这一概念的丰富内涵。根据邓小平的论述,笔者认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核心涵义有三个,即以初级阶段为起始点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实行“一国两制”的社会主义。
第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邓小平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从现实出发,弄清楚我们的国情,弄清楚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并以此作为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依据。改革开放前我们遭受挫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深刻认识国情,超越了历史阶段。党的十三大召开前,邓小平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