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农村建设中的区域性符号审美构建方式(2)
2013-10-27 01:08
导读:“文脉的精髓在于变,不变则废,变则通”,传统文化“抽象继承”,并非形式的抄袭或旧零件的排列组合,要用抽象的方法加以表现,要将传统文化的精
“文脉的精髓在于变,不变则废,变则通”,传统文化“抽象继承”,并非形式的抄袭或旧零件的排列组合,要用抽象的方法加以表现,要将传统文化的精华转化为足以支持与指导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资源,这其中既有创作原理的继承与发展,又有形象的借鉴与创造。我们应该从社会伦理、社会文化、观念形态以及民风民俗上去把握传统民居的特征,去审视其内在气韵和空间意境,深入到文化,避免局限于其功能和技术层面。当代很多著名的建筑大师对于传统建筑文脉的现代应用都进行了努力的探索和实践,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就。
崔恺先生在北京丰泽园饭店设计中再一次延续了中国建筑传统,并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在传统建筑语汇的运用上失传统之形而不失传统之神。日本建筑师矶崎新设计的筑波中心,包括西方从古典时代到米开朗基罗、列度等西方传统建筑师的很多建筑符号甚至现代建筑常用的各种符号,却唯独没有日本传统的建筑符号。但整个建筑的空间和形象却让我们感到浓厚的日本民族气息。其实,筑波中心建筑虽然词汇几乎完全来自西方,但是运用的是日本民族的语言组织方法,这也恰恰说明了唯一产生强烈民族特点的是组织词汇的语法。这种建筑的语法根源于历史特点却永远随时代更新并期待着被重新定义。矶崎新的设计手法告诉我们,传统文脉不仅仅与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相结合,也应将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把国外好的建筑词汇运用民族的精神,即传统文脉加以组合的重要性。
2.3符号性审美
传统建筑文化中我们抽象出的无形的东西,也就是传统文脉始终是不断变化和更新的,我们运用符号学的观点,重新审视和强调符号审美在传统文脉继承上的重要性,以期达到有中国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符号的现代应用。符号论
美学盛行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西方美学界,它的奠基人是德国哲学家卡西尔。卡西尔指出,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符号语言,艺术作为人所创造出来的可以直观的符号形式,不是对现实的摹仿,而是对现实的发现和创造,是一种特殊的符号语言。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符号”的基本功能就在于把感性的具体内容抽象为某种普遍形式,使之代表一定的意义。卡西尔的学生苏珊·朗格提出“情感符号”,也即是艺术。她在《情感与形式》中指出:“一件艺术作品往往就是一种自发的情感表达方式,即作家思想状态的时候,如果它们代表人,很可能就表达某种面部表情,以显示人所应具有的情感”。艺术“成为一种表达意味的符号,运用全球通用的形式,表现着情感经验”…l。
在朗格看来,艺术创造实质上是一种艺术的抽象,是制造非现实的艺术“幻象”或“虚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境”与朗格之所谓“虚象”事实上在本质上有许多共同之处。正如“绘画空间是一种符号性的空间,它诉诸于视觉的组织结构是活生生的情感表现符号”,建筑文化,作为一种人工创造的事物,具有某种传达性,是社会文化载体,是一种文化符号形式,建筑也就构成符号的一般性特征,传统文化语言也是一种符号性语言,也是一种情感表达符号。不同地区的建筑又有着各自符号语言,形成了建筑文化地理特征,即区域性符号审美。苏珊·朗格曾说:“一个记号只能被理解为使我们去注意被它所规定了的事物或情况,而一个符号却能被理解为当一个观念呈现时,我们所能想象的一切东西”。这也是新农村建设中,建立符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