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后南北问题的新变化(2)
2014-01-18 01:00
导读:北方国家还充分利用人权会议和文件,对南方国家攻击斥责。冷战后联合国人权委员 会俨然成了北方国家对南方国家的围攻批斗会。北方国家每年都给南
北方国家还充分利用人权会议和文件,对南方国家攻击斥责。冷战后联合国人权委员 会俨然成了北方国家对南方国家的围攻批斗会。北方国家每年都给南方国家罗织罪名, 炮制黑名单。在1999年的人权报告中,美国居然一口气列举了180个国家“侵犯人权” 的记录,其中针对中国的内容就有110页之多。2000年美国更是煞费苦心地逐个点评了1 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表现,指责中国取缔“法轮功”,“压制”西藏佛教;指责黎巴嫩 抵抗组织的反以斗争是“敌对的恐怖主义”行动;指责印尼“镇压”东帝汶独立;指责 委内瑞拉的人权状况欠佳;更有甚者,从1990年起,美国等西方国家不断向中国发难, 先后抛出了10多个反华议案,对中国内政说三道四……南方国家也相应地联合起来,在 2001年把美国在人权委员会的代表改选下台,也一度挫败了西方国家制裁古巴的新一轮 图谋。难怪北方国家称南方国家在人权会议上的表现不啻为向北方国家的“轻机枪”扫 射。
可见,冷战后人权问题成了南北关系中的核心问题。北方国家对南方国家的政治倾向 、经济援助、军事行动、外交政策无不与人权问题相联系,极力宣扬片面的人权观,无 视南方国家的具体情况。新加坡总理吴作栋曾尖锐地指出,“当一个贫穷国家正在为衣 食挣扎时,你却同它大谈保护罪犯的权利”,保护那些“破坏政治秩序的异议分子的权 利”。这种用心丝毫无助于解决南方国家的实际问题,反而使南北双方在人权分歧越来 越大。发达国家应当以实际行动消除世界经济秩序中的不合理现象,消除制约发展中国 家的各种不利因素,为世界人权事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二、环保问题成为协调南北立场的难点
面对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国际社会对环保问题给予了广泛的关注,环保问题已纳入 经济发展、政治斗争、国际合作等领域,并越来越被视为人类社会的安全问题,成为国 际关系的重要主题。环保领域的国际合作始于上个世纪后半叶。1972年6月,在斯德哥 尔摩召开了联合国第一次环境会议,呼吁各国都来重视地球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然而 ,“环境外交”、“环保大战”的展开则是冷战后出现的一种新的国际现象。环保问题 有越来越政治化的倾向,这是因为环境的保护治理涉及国家切身利益、政策制订、技术 转让等一系列政治问题,这些问题在冷战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尤其是围绕着 环保的国家主权、未来发展、所负责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分歧 在90年代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