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保安族的婚俗及其民俗构成(2)
2014-04-29 01:30
导读:与男方的娶亲队伍相对应,女方也有一个约二十人左右的送亲队。送亲开始,“护送”人员都争先恐后搬运嫁妆。一位年龄较大的妇女手托一个盛五色粮
与男方的娶亲队伍相对应,女方也有一个约二十人左右的送亲队。送亲开始,“护送”人员都争先恐后搬运嫁妆。一位年龄较大的妇女手托一个盛五色粮(麦、豆、大米、青稞、小米)的盘子。一手搀扶新娘一边向院外退去,一边朝院内撒五色粮。撒五色粮的目的是辞别娘家时希望将吉祥和幸福留给娘家。出了娘家门,新娘便跨上披红挂绿的高头大马,在送亲队的簇拥下欢天喜地向新郎家“挺进”。
迎亲是保安族婚礼中最热闹的场面,也是最能体现保安族婚趣的地方。当新娘的送亲队即将到达新郎家时,却被新郎村上的青年小伙子组成的“人墙”拦住了前进的道路。执意让送亲队将新娘抱进婆家,送亲人也不甘示弱,你推我搡,坚持让娶亲人将新娘骑马送进去。俗话说“好汉打不出村去”,新娘的哥哥或其他兄长只得迅速抱起新娘向新郎家跑去。从表面上看“哥哥抱妹人洞房”有失文雅,这是最能代表保安族婚俗特色的地方,意蕴着妹妹人生阶段的结束和新生活的开始,是父母之命终结的地方。
保安族的婚宴有“转客”的习俗。送亲客人在新郎家简单用餐后,被请到家族各户去吃饭,以显示新郎的家族势力及内部的团结和睦。“转客”之后,宴席才在新郎家真正开始。“保安族的宴席比较丰盛,也比较讲究。”先上的是“放有冰糖、桂元、葡萄、杏干、茶叶的三炮台盖碗”,再次上的是核桃、瓜子、花生等瓜果,接着上油炸馓子系列、糖肉包、花卷馍等面食;最后端来的是“八碗”、一锅子。筵席能充分展示保安族独特食品和热情的待客礼仪。结婚是每个民族繁衍生息的重要仪式,是人们人生礼仪的重要阶段,历来受到各族人民的普遍重视。保安族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在提婚、议婚、结婚的不同程序上,保安族独有的经济文化生活特点都有不同程度的展示。“尝新面”的习俗,“撒五色粮”的仪式以及用马娶亲和古婚俗中赛马的风俗,都体现了保安人对粮食
作物和马匹等牲畜的高度重视,表明保安族以农业为主,农牧兼营的生产方式特点。蕴含浓厚人情味的“转客”习俗,不仅显示了保安人热情好客、团结和睦的民族性格,而且展现了该民族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特色。蛋皮核桃、瓜子、花生等瓜果多种多样,应有尽有;馓子、肉包、花卷馍等食品色香味俱全,其中有不少是保安族有代表性的土特产和民俗小吃。通过新郎、新娘的打扮装饰,我们可以看到保安族的服饰文化特点。另外,按照传统习俗,保安族在娶亲日子里要唱宴席曲,曲调优美抒情,从中可以了解保安人的情感世界。所以说,我们可以从一个民族的婚俗中看到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家庭,先有婚姻后有家庭。所以,结婚对个人、家庭、社会乃至整个民族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于是,人们总是在结婚的过程中将自己民族的精神信仰、文化传统和民族特点以不同的方式有意或无意地表现出来。可以说,婚俗是了解和研究一个民族或俗民群体的极为重要的“窗口”,通过它,可以窥见该群体生活状况的基本概貌。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二、保安族婚俗的构成
“民俗,是具有普遍模式的生活文化。”一种风俗包含一个民俗模式,也即当某种行为变成风俗的时候,也就是行为形成较稳定模式的时候。保安族的婚礼由一系列阶段组成,形成了一套在保安族地方普遍适用的模式。
一、民俗质。“构成民俗事象的最原初、最基本的质料,简称民俗质”。@保安族的婚礼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