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BS的网络交往特征(2)
2014-05-15 01:04
导读:研究资料的搜集工作是通过先后进行的两次网上调查完成的。第一次为试调查,时间为2000年12月15日。此次调查是为了全面了解和把握哈工大BBS上的互动关
研究资料的搜集工作是通过先后进行的两次网上调查完成的。第一次为试调查,时间为2000年12月15日。此次调查是为了全面了解和把握哈工大BBS上的互动关系状态,因此,调查将10个分类讨论区(共138个版面)作为调查范围。在对当日发布的2046份帖子进行初步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在诸如系统讯息、站内服务等一些讨论区中,并没有通过回帖的形式建立起讨论关系,因此,这些讨论区可以排除在研究的范围之外。此外还发现,回帖和主帖的间隔时间不尽相同,有的主帖在发布后的几分钟内(甚至是1分钟)立刻就有回帖应对;而有的主帖却在几天后才有人回复,在这种情况下,只选择一天作为研究的时段显然不足以反映互动关系状态。因此,根据试调查中反映出的问题,并本着“既要在内容上涵盖全面,又要体现出很强的互动关系”的原则,在进一步修改、完善了研究方案后,进行了正式调查。正式调查的时间为2001年3月5日—3年11月。调查的范围是“工大论坛”、“飞扬的梦”、“计算机学院”、“动画漫画”、“
音乐天地”、“聚会生日祝福”、“网络技术与应用”及"CAD/CAM"等8个版面。这8个版分别代表了校园生活、院系资讯、体育运动、休闲、文学艺术、交往、网络、电脑等八大分类讨论区。在这七天8个讨论区中共发帖4068份,有作者552人(包括回帖在七天内,而主帖却在七天外的作者),这552位作者就是本次调查的研究对象和样本。
(2)样本的矩阵表示
由于本研究使用社会关系矩阵法来研究BBS交往特征,因此,首先需要将通过回帖体现出的讨论关系在关系矩阵中标示出来。具体做法是:第一步,给样本编制1-552的序列号,并建立一个横行为主帖者,纵列为回帖者的552×552的关系矩阵图。第二步,将每一份帖子中反映出的讨论关系用作者编号进行矩阵的坐标表示,例如,2号回复给4号的帖子表示为(2,4);在这七天中无人回复的帖子,用(i,i)表示。例如,4号发布的某个帖子,七天中无一人回复,则此帖用(4,4)表示。第三步,将所有帖子的坐标点在552×552的关系矩阵图的相应位置标示出来,重复出现多次的坐标点按实际次数标明,没有讨论联系的记为0。以一个有4个样本构成的B网为例,如果其讨论关系如下:2号回帖给4号2个帖子,4号发布的其他3个帖子无人回复,3号所发的2个帖子无人回复,1号回帖给2号1个帖子,2号回帖给1号1个帖子,4号回复给1号1个帖子。那么,其所有帖子用坐标点依次标示为:(2,4),(2,4),(4,4),(4,4),(4,4),(3,3),(3,3),(1,2),(2,1),(4,1)。所有帖子在矩阵中的标示方法如表1所示。如此,4068份帖子中的每一份都可以在关系矩阵的相应位置标示出来,用这种方法进行标记的矩阵我们称其为矩阵A,亦是原始矩阵。由于每一个样本至少发帖一次,因此在A矩阵中,不存在其横行、纵行、对角线同时为0的情况。为了统计的方便和深入,我们矩阵A进行了转化,得到了矩阵B。具体做法是:不论讨论次数的多少,有回帖联系的记为1,无回帖联系的记为0,这实际上得到了一个0-1矩阵,也是社会网测量的标准矩阵。将表1关系转化为矩阵B,如表2所示。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3)研究变量
规模 罗纳德·伯特认为,“网络的概念毫无疑问,也许就是其规模,规模是个人网络最具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