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集团与美国的对外政策(2)
2014-05-20 02:32
导读: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对外政策制定系统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对外遏制政策的结束,使美国在制定外交政策时不再像以往那样具有一种整体的、战略性的眼
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对外政策制定系统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对外遏制政策的结束,使美国在制定外交政策时不再像以往那样具有一种整体的、战略性的眼光,美国政府在制定与国家关系相关联的政策时较以往有了更大的灵活性。后冷战时期,尽管国家安全仍然重要,但在一个时期里,美国人认为国家安全问题已不再成为美国对外政策中最重要的问题,对外政策的内容也由原来的安全问题向一些“软”的问题转移。世界全球化的趋势使许多新的问题成为对外政策中的新问题,如移民问题、毒品问题等,其中经济利益与民主化问题上升为美国对外政策中首要考虑的问题。外交事务中种种新问题的出现,模糊了美国对内政策与对外政策的界限,这种情况为社会各种因素、特别是为各种非政府组织和游说集团参与国家对外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机遇和有利的空间。随着在意识形态方面冷战思维的退却,美国人在对外政策问题上的分歧加大,社会各种利益集团也越来越多地关注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对外政策问题,人们在许多问题上难以达成一致的看法。
后冷战时期,美国对外政策的制定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以往的精英主义模式转变为多元主义模式。决策过程更具有弹性,决策的参与性明显增强。它使美国总统在行使外交权力方面所受到的牵制也较以往有所加大。这一时期,美国政府对外政策制定过程的主要特征为:(1)国家政府的权力结构出现了重新配置的状况,一些权力从行政部门向国会转移,特别是外交决策权发生了某种程度的转移;(2)行政部门中涉及国家对外政策的机构增多。随着行政部门中经济部门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商业、财政和贸易部门在对外政策中的作用日益显著;(3)国会多元化的趋势增强,国会内的一致性减弱,反映了参与国家对外政策制定的公众范围的扩大;(4)参与国家对外政策制定的非政府组织和游说集团增多,这些集团希望国家的对外政策能够与它们自身的利益相一致。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后冷战时期,美国对外政策制定系统逐渐从以往较为封闭的、由总统主导的形式,转变为一个更加开放、更容易产生争议的多元化系统。美国政府的对外政策制定系统也越来越类似于它的对内政策制定系统。
二、利益集团与美国的对外政策过程
与美国对外政策体系的结构性变化相伴随,当今美国试图影响国家对外政策的利益集团增多,利益集团在国家对外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投入也大大增加。利益集团在对外政策制定过程中参与力度的加大,表明它在美国对外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承担着一种新的角色。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的一些利益集团就十分关注国家对外政策的制定,尤其关注有关贸易方面的问题,但影响不大。20世纪40、50年代以后,情况有所变化。各种新老利益集团开始较多地介入国家对外政策的制定过程,并且表现出明显的反共和保守主义的倾向。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反共的团体,如国家安全与公共政策组织、退伍军人和军事支持组织、商业组织等等。此时期美国积极参与外交政策制定的组织有“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外交关系委员会”、“福特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和“外交政策研究所”等等。其成员包括前政府官员、美国企业界领袖及一些科研人员。他们与政府结成联盟,通过政策研讨、出版著作和相互间的交流去影响美国公众。这一时期,美国的退伍军人和军界人士均是美国反共政策的积极支持者。如“美国军团”,“对外战争退伍军人联合会”,“海军联盟”,“美国炮兵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