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勤俭美德及其对公民个体道德完善的当代价(2)
2014-06-24 01:10
导读:勤和俭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勤和俭又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勤的本质在于尽己之力,勤勤恳恳;俭的本质在于对劳动者的尊重,对资源和劳动成果的珍
勤和俭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勤和俭又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勤的本质在于尽己之力,勤勤恳恳;俭的本质在于对劳动者的尊重,对资源和劳动成果的珍惜。勤的反面是懒,俭的反面是奢。勤而奢侈不能算是美德;俭而懒惰更不能算是美德。勤是俭的基础,俭是对勤的回应。勤因俭而贵,俭因勤而诚。假若只勤不俭,就像漏器盛水,即使创造再多的财富,也难免终将一空;反之只俭不勤,就像流水断源,没有活水源头,最终也免不了干涸。勤和俭作为做人的美德,它在人们个体道德完善中的辉煌成就不仅不会被无情的岁月掩埋,恰恰相反,在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场景中,其越发绽放出了光彩夺目的耀眼光环,更加呈现出了对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完善公民个体道德的当代价值。
(一)“勤则不匮”、“勤能补拙”,勤是形成公民个体独立人格特质的奠基石。中国古代思想家苟子在《劝学》篇讲:“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又说:“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勤实际上就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勤的精神常体现为一种积极上进、不断进取、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和生存状态。勤的精神状态不是消极落后的恶的懒惰散漫的精神状态,而是一种积极上进的善的精神状态。勤属于人的精神的外显,从勤的言行可以推测出行为主体的精神境界。
具体而言,勤作为人的一种精神力量,首先来自崇高的理想,因为理想的实现要靠勤奋学习和勤奋工作;勤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其次来自对生活的热爱和信心,因为美好的生活要靠我们每一个人的勤奋劳动去争取、去创造;勤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还来自对他人、对自己的爱,因为高尚纯洁的爱需要勤去呵护和维系。正因为勤是一种精神力量,所以人在艰苦的工作中,才不感到苦,才不感到累。革命志士和劳动模范,之所以一个人能干几个人的活,一年能干几年的活,吃糠咽菜也不叫苦,抛头颅、洒热血也在所不惜,就是因为有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着,有个远大的理想牵引着。如果只是为物质利益驱动,也可能很卖命地干活,但是一旦物质利益得到了,勤奋也就随之消逝。为了生存,为了赚钱,人可能显出一时的吃苦耐劳,一时的艰苦奋斗,但那与勤是有本质区别的。勤是一种自觉自愿的有目的理性活动,是出于对责任的尊重和敬畏,是为强烈的责任意识所支配的。正因为勤是一种理性的活动,所以勤是一种生命的基调,不是一时一事的冲动。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作为德性的勤,自始而终贯穿于人生的每一时期的每项重大活动。由此古人才说:“勤则不匮”、“勤能补拙”。所谓“勤则不匮”,是说勤劳就不会匮乏;“勤能补拙”,意谓勤奋不懈可以弥补天生的笨拙。一个人能否成就自己的事业,最重要的就是看他能否竭尽能力、持之以恒地不断努力。《礼记·中庸》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