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陈翰笙有关中国农村研究的思想与方法(2)
2014-08-20 01:05
导读:陈翰笙通过学习《资本论》,所力图解决的是中国社会究竟是什么社会的问题,即根据马克思所认识的人类发展过程,综合各种因素分析中国所处的社会阶
陈翰笙通过学习《资本论》,所力图解决的是中国社会究竟是什么社会的问题,即根据马克思所认识的人类发展过程,综合各种因素分析中国所处的社会阶段。陈翰笙反对马札尔理论的,反对“亚细亚生产方式”,他认为“, 现阶段中国社会是一个非常特别的社会,纯粹的封建已经过去,纯粹的资本主义尚未形成,正在转变时期的社会,我们给它一个名字叫前资本主义社会。”④陈翰笙正是认识到当时中国的时代特征为“前资本主义社会”,不是“资本主义社会”。在理论上澄清了“中国停滞论”的错误,认清中国社会正是处于转变过程,正处于过渡阶段。同时认为社会从转变到定型需要“动力”,以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所造成的冲突,为中国社会发展现阶段定性分析的依据,但是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过程,虽以经济为基础,却要以“革命”展现其变化的表征,明确“革命”是社会经济改变的基本动力。
二、生产关系与土地问题:陈翰笙农村经济思想的理论核心。
马克思主义为陈翰笙提供了一种分析社会的工具,更关键的在于其对社会经济结构对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影响所作的论断,根据这样的观点,陈翰笙认为探讨一个社会的性质,必须搞清该社会占主要地位的生产关系“, 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造成社会的基本结构,这是真正
社会学的研究的出发点”。
那么,就中国的社会经济状况而言,生产关系的根本在哪里呢? 陈翰笙认为,“在中国,大部分的生产关系是属于农村的”⑤。那么农村的中心问题又在哪里呢? 是什么情况造成农业生产的下降或妨碍它的发展呢? 陈翰笙认为也只有通过对农业生产中各种社会关系的考察才能加以说明“, 正如机器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在支配工业生产的各种关系占首要地位那样,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也在支配农业生产的关系中占最重要的地位。”⑥中国传统社会的地权关系及其复杂“, 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的产生原因部分渊源于此。因此陈翰笙不是简单地分析生产关系,而是通过在华南等地的社会调查,围绕着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认为在乡村社会虽然存在着大量共有的家族财产。但透视土地运作机制,社会还是可以被分成两个阶级,即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在农村社会里, ??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产生了一个将诸如族田之类公共世袭财产变成私人财产的新的剥削阶级,另一方面,又产生了一个毫无地位甚至最后都无权过问那些行使权力者所作所为的佃农阶级。一旦一个农民成了一个自治社团的成员并参与了对他的财产有影响的那些决定,那么他就仅仅变成了机器上的一个嵌齿,在机器运转的过程中他是没有发言权的,而且他又不明白这部机器的性能。??那些不属于受到优待的农户的较富有的农民,往往对某一‘受排挤’的经历或不公道的行为表示愤怒,但是他们都无能为力,因为那些控制族的人也控制了一切可能得到的法律上的补救手段。”① 显然,即使在共有财产为寄托的家族共同体中,阶级利益的对抗还是严重的,因此社会所有的制度、法律、道德风尚,全取决于阶级之间彼此对立的形势。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