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城市环保参与缺失原因(2)
2014-09-14 01:45
导读:以此为标准,中国城市目前还只能归类为“非环保社会系统”,所以下文将以协同论为分析工具,探讨中国城市从“非环保社会系统”转化为“环保社会系
以此为标准,中国城市目前还只能归类为“非环保社会系统”,所以下文将以协同论为分析工具,探讨中国城市从“非环保社会系统”转化为“环保社会系统”的阻碍。
3 以协同论探讨环保参与缺失之原因
协同学抽象出系统演化的共同特质,认为内部变量受到外部变量的变化驱动,通过耦合关系达到某个临界值,使系统远离平衡态而达到不稳定状态,系统内的子系统及其参量在彼此的耦合作用关系中产生不同模式,竞争后获胜留下的慢变量通过扩大和强化自己的力量,形成能够支配、同化整个系统的序参量。
3.1 不稳定性原理
不稳定过程在系统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中,扮演一个承上启下的角色。对于一个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结构,每个子系统都与外界发生包括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而当系统外部参量的变化引起内部子系统出现涨落时,系统就处于不稳定状态。
对于“非环保社会系统”的微观个体而言,每天不仅接收大量有关环境恶化的信息,同时身体还在亲自感受环境恶化带来的不良反应。所以当温室效应频频发作,气候出现非均衡剧变,自然灾难不断降临之时,自认为是万物之灵、地球之主的人类不得不在承受眼前痛苦之时,还得担心明天环境又会带来什么惩罚?
于是,重新定位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主张两者和谐共处的思潮卷席社会,严重冲击人们传统思想,例如“人定胜天”、“技术可以解决一切环境问题”等观点一时间销声匿迹。反之大小媒体上到处可见对环境恶化的担忧,以及对环境保护的宣扬,同时社会中也涌现参与环境保护实践的志愿者。
内部子系统呈现这种状况,虽然尚不能颠覆整个系统结构,但是已经推动处于稳定状态的“非环保社会系统”走向不稳定状态。新兴“环保人”构成的子系统与传统“非环保人”构成的子系统开展斗争,希望瓦解、同化对方,即系统呈现出宏观层次上的非均衡性,出现宏观层次上的排斥、竞争现象。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非环保社会系统”不稳定状态的出现,是其向“环保社会系统”转化的机遇,可以说,中国的大城市已经具备这一条件。
3.2 支配原理
协同学认为,不稳定状态的系统内部存在一系列快、慢的变量,快变量代表系统的稳定模式,是保持系统返回稳定态的因素,数量大、阻尼大、易衰减;慢变量代表系统的不稳定模式,是推动系统离开稳定态的因素,数量少,往往只有一个或几个,阻尼小不易衰减。即慢变量的变化支配旧结构的瓦解及新结构的出现。
当“非环保社会系统”受到外界因素,即持续恶化环境的影响下,其内部参量发生一系列变化,当中就有快、慢变量之分。快变量数量多,主要体现在系统基本单元,即微观个人之上,具体表现为其思维、言论、行动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环保倾向,比如说,担忧未来的环境变化,号召大家参与环保,甚至参与环保实践行为。
慢变量则表现在有关环保的法律保障、政治环境、理论基础和技术力量的变化之上,而这些变化的发生是因为一部分“环保人”的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