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丐问题的解决更要重视“人的问题”--乞讨行为(2)
2014-09-24 01:17
导读:二、行为方式的选择——从“第一个乞丐”到第“二个乞丐” 第一个乞讨的人,或是说当一个人首先开始乞讨这种活动的时候,只是一种悲剧性的尝试,
二、行为方式的选择——从“第一个乞丐”到第“二个乞丐”
第一个乞讨的人,或是说当一个人首先开始乞讨这种活动的时候,只是一种悲剧性的尝试,他不知道他在众人面前示弱会不会有施与者,刚开始的乞者在一定程度上是无意识的。乞讨行为只是在特定情境下激发的而不能用确切的原因来解释选择这种行为。其原先对这一种行为后果是没有预测也没法预测的。但如果是第二个人看到第一个乞丐的收益而效仿出现,或第一个乞丐一直继续这种行为——以乞讨过活,那此时的乞讨就不是单纯的应激,而已经成为一种行为方式的选择,就这样一些人濒临贫困或非贫困下也开始选择做乞丐。所以可以这么说,一个人沦为乞丐,是选择了乞讨这种行为方式来改变他的生活,这可归结为利益取向甚至是价值取向的问题。低下尊贵的头去换来财物,乞丐的这种成本低收益大的方式已成为人们(包括弱势群体和健康人)生活方式的一种选择,好比一种职业。在当代中国,市场经济也把自尊带入了市场?传统的价值观正在沦丧?
我们不难看到那些价值取向上重视道德操守和精神超越的人,他们漠视物质欲望和个人利益;在行为选择上,善于按照外在规范和内在的信念去进行价值取舍;在生活态度上,安贫乐道,表现出很强的忍耐力,即便在时代风云交会之时,也依然能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心态。还有,中国传统文化是孕育“道德人”的肥沃土地。在这块土地上确实挺立起许多重义轻利,大义凛然,为后人所敬仰的人格形象。
然而人格形象定位具时代性,站在今天这个时代来审视这些“道德人”时,其可贵之处不必再言,但他们的确是太单薄了。对物质利益的卑视和对内在超越以及自我操守的重视,使他尽管双目放光却瘦骨嶙峋。在今天鼓励做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人”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也是不可能的,不值得提倡。放下尊严如若为了他人、集体、国家的利益,是值得骄傲的,而如果是为了一己之私利,选择好逸恶劳、以出卖自尊而获取财物的行为就是价值观沦丧的表现。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三、当代社会价值观的失范现象与乞丐问题
目前社会成员在一些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行为取向上的失范现象:
(1)过分自由主义的人生观,过分成就主义的人生观,还有更多是个人身上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人生观,这些都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出现剧烈摩擦,带来一些行为和规范上的混乱。
(2)社会成员的公私观。从调查看来,绝大多数人在观念上并没有走到极端的私欲上去。长期以来宣传教育和对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坚持的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仍起着明显的影响,然而大多数人只在表面奉行着“为公”的准则,在观念上基本是公私交织、兼而有之的,在行动上更是显示出复杂性。
(3)利他观:在商品经济和竞争条件下,人们身上的利己倾向得到了发展的土壤,利己行为的增多甚至使利己向恶性发展,利他行为反而常常被看成是不合时宜的。
(4)职业道德:在诸种职业活动的目的中,“挣钱”“实现个人理想”“为社会做贡献”是三种占主要的。但在实际现实中,其实这三种工作目的并不必然矛盾,只是应该有一个合理的轻重的安排。过分强调任何一种都会引起管理混乱和行为失调。另外在对职业规范的强制性在削减,自由多元化的职业氛围更被推崇,这也加大了管理的难度。
从调查结果看,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导致了社会成员在很多价值观上发生变化,乞丐问题的出现正是多种价值观失范的写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