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意识(2)
2014-09-28 01:09
导读:3.1919—1949年。“新文化运动”将斗争的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制度赖以生存的文化根基,反对封建专制,倡导民主精神;反对封建宗法制度和家族观念,主张
3.1919—1949年。“新文化运动”将斗争的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制度赖以生存的文化根基,反对封建专制,倡导民主精神;反对封建宗法制度和家族观念,主张个性解放;批判封建等级观念,主张自由平等;反对迷信、盲从,发扬科学精神等,以此拉开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序幕。辛亥革命打破了两千年来“家天下”的世袭王朝体系,导致了政治权势大转移、社会权势大转移。辛亥革命以后中国进入社会变革加速的新时期,广泛的民族觉醒是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五四”前后,中国思想界对现代化的理解内涵就是科学化和民主化,到了新文化运动之后,民主共和、法制精神开始在广大民众的思想意识中生根,公民教育才有实施的可能。到1922年壬戌学制公布之后,作为独立学科的“公民科”及其课程标准的产生,学校生活中公民训练的广泛开展,才标志着我国的学校公民教育正式发展起来。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常年战争不断,社会不稳定,任何的努力也只能是一种尝试。
第二阶段:1949年至今。公民意识逐步发展时期。1949年我国社会摆脱了封建、殖民的统治束缚,已具备了包容现代化的政体条件,公民的身份有了政治制度和法律的保障。中国人的公民意识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地在向前发展。
1.1949—1979年。1949年以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开始建立,由于受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制约,学校的公民教育更多的是以政治教育、纪律教育来替代道德教育、公民教育。虽然宪法规定了“公民”的权利,但由于长期忽视民主与法制的建设,由于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重视民主氛围的培养,公民的主体意识缺乏,人们依然存在着带有臣民意味的群众心理意识。
2.1979至今。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经济体制转轨,我们用历史教训换来了包容现代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