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诠释与翻译(2)
2014-11-30 01:44
导读:改革开放以后,出版界出现了各类丛书争相竞赛的局面。商务印书馆在长期规划、大 量积累的基础上,出版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从80年代初到
改革开放以后,出版界出现了各类丛书争相竞赛的局面。商务印书馆在长期规划、大 量积累的基础上,出版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从80年代初到1997年共出300种 ,其中哲学类104种。此外,上海译文的《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上海人民出版社 的《西方学术译丛》、三联书店的《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等,都翻译出版了大量西方哲 学著作。
二
对处于频繁的文化交流之中的民族来说,翻译工作极为重要。它不仅关系到本民族文 化传统的传承,也关系到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与更新。按人们的最一般理解,所谓传统仍 是那些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文化、道德、思想、制度等。人类社会在语 言出现之前,传统以习惯和习俗的形式来化成和沿袭。语言的产生,进而文字的产生, 促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传统的形成,即以思想为形式的传统出现了。语言除了担负起记载 传统的重任外,还担负起逾越时空差距延续和保全传统的功能。然而随着历史的经年流 逝和人类生存处境的变化,再加上语言自身的流变,某种传统的本义难免会被遮蔽和曲 解。因此,要维系和保全传统,求得传统真相,就离不开对传统典籍的诠释,这种诠释 既包括古文今译(translation),也包括经典文本的注释(annotation)。
经典的原义是指传统的、权威性的基本著作。人类思想史从外观上看是文献的积累和 权威性基本著作的逐步经典化。“经典的特质是把描述性的经验上升为规范性的论说。 人们首先要把多种经历的经验总结、提炼为格言,以达到表述上的普遍性。在格言式的 表达方式中,具体经验已变成普遍常则。但一般的格言、谚语、
诗歌,如果没有经典的 地位,则只能靠偶然的机会传播和应用,它的权威性不够,最多被视为一些世俗智能, 对人缺少说服力和约束力。经典则不同,经典是一套论述体系,而非一二句格言,经典 的文本在获得经典地位之后,其文化力量,其掌握群众的力量,极为巨大。也因此,经 典由此成为文化的基本内核,使文化在其传衍发展中获得了自己鲜明的特殊性格。”( 陈来,第126页)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在单一文化背景下,经典形成的过程相对简单,而在跨文化背景下,经典的形成过程 则要复杂得多。在跨文化背景下翻译经典实质上是一种包括语言翻译在内的文化翻译, 既涉及语言的变化与转换,也涉及思维方式的变革。麦金太尔说:当两种传统相遇的时 候,“我们便具有两类不同的翻译:对等的直译和带有语言创新的翻译。通过它们,传 统可以从其初始语言中(从希伯莱语或希腊语或无论什么语中),转换成后来的语言。注 意,翻译的这两种关系可以适用于文本或话语的其他体系之间,不仅在相互不同的语言 (如希伯莱语、希腊语和拉丁语)之间,而且还在视为两个不同阶段或时期的同种语言之 间”。(麦金太尔,第486页)他所说的直译大体上相当于我们所说的文字翻译,他所说 的带有语言创新的翻译则大体上相当于我们所说的文化翻译。文字翻译的需要产生于文 化交流,文化交流离不开语言的翻译,包括笔头的和口头的,而文化融合必将导致不同 语言的对应表达。在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中,不同的文化传统会在特定时空中相遇和碰 撞,进而发生融合。这个时候就产生了语言翻译和文化翻译的急迫需要。因此,翻译不 仅是指日常意义上的语言文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