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的规模与范围(中)(2)
2015-02-28 01:16
导读:当然,目前有关政府规模的研究还是不够的,许多结论还为时过早。至少从实证角度去看是如此。比如发达国家的政府规模都比较大,发展中国家的政府规
当然,目前有关政府规模的研究还是不够的,许多结论还为时过早。至少从实证角度去看是如此。比如发达国家的政府规模都比较大,发展中国家的政府规模是否也需要扩大呢?或者说目前发达国家都在通过私有化、缩减社会福利项目等改革努力缩小政府规模,发展中国家就应该预留余地,继续保持目前的政府规模呢?这些结论都很难令人信服。因为事实并不意味着价值。这说明,实证分析依然需要规范分析加以补充。在我们看来,经济分析就是一个比较好的规范分析。在此有必要说明,除了经济分析之外,还有政治分析等规范分析的方法。并且在联系实践时,除了经济分析之外,应该还有政治分析的视角。从经济角度来看,国防和治安可以由私人干,也可以由国家来干。清朝末年就运用经济的思维,在国家无法提供有效的军事统治力量的情况下动用曾国藩、李鸿章来建立湘军和淮军,利用袁世凯建立新军,但结果是培养了军阀。从经济角度来看,应该如此,但从政治角度来看,应该由国家垄断国防力量。这可能就是政治考虑和经济考虑的不同之处。下面主要从经济角度考虑政府规模和范围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考虑政治的因素。
比如从政府工作人员角度来看政府规模,首先我们要考虑录用人员的成本收益比较。这时我们就应该看公共部门雇用人员的边际成本是否等于其边际收益,假定超过其边际收益,说明人员规模过分,如果小于边际收益,说明依然可以考虑再雇用人。如果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那么就不应该再雇用人了。其次,我们还要考虑到政府工作人员的雇用是有机会成本的,在公共部门雇用,就不能在私营部门雇用。这时就需要使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收益率相等,从而达到均衡。如果市场是充分竞争的,那么通过充分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就可以实现这一均衡,最后也可以确定最合理的政府规模。从政策意义上来看,建设充分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人员流动,是确定合理政府规模的最佳选择。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其次,就政府机构的数量来说,应该考虑一体化与专业化的成本收益比较。也就是说,如果一体化的组织成本高于多个机构的协调成本,那么多个机构就比一体化的组织好,机构数量可以增加。如果一体化的组织成本低于多个机构之间的协调成本,那么就应该精简机构数量,把若干个机构合并起来。至于到底多少个机构比较好,这可以通过多次试错的办法来达到。当然,某些技术因素如组织技巧和协调技术也能够决定政府机构的数量,但这些因素是可以通过一体化与专业化之间的替代得以平衡。许多国家机构数量较少,并且能够运转得较为令人满意,这说明这些国家的组织水平高于协调水平。90年代以来,许多发达国家如新西兰、英国、丹麦和荷兰不再强调职责分明,不再指责机构林立,而是开始建立大量的执行局。其原因是它们引入了市场机制,通过大量执行局之间的半市场性质的竞争,提高了这些国家政府的协调能力。
第三,就政府的财政支出来说,首先要考虑政府财政支出的收益成本比较,其次要考虑政府财政支出所引起的收益的机会成本,即假定该笔支出由私人支出,则其收益有多大。其结果是显然的,假定政府财政支出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政府财政可以进一步扩大,而其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时,政府财政则应该紧缩,而当两者相等时,政府财政规模就达到了最佳的水平。如果与私人部门相比较,如果计算征税成本以及财政支出的行政成本,如果财政支出的机会成本很高,高出其收益,那么政府就应该紧缩财政,而当财政支出的机会成本很低,远远低于其
[1][2][3]下一页
本文选自lw.nseac.com原创论文网代写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