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传统主义与中国工业革命(2)
2015-04-30 02:52
导读:中国革命以暴力方式解决了国内阶级矛盾,同时驱逐了西方列强在华长期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存在,从而一举扫除了阻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国内与国际因素
中国革命以暴力方式解决了国内阶级矛盾,同时驱逐了西方列强在华长期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存在,从而一举扫除了阻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国内与国际因素。中国革命初步完成了近代史课题,它以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为基础,在长期的武装斗争中重建了强大而高效的中央政权,彻底摆脱了其外围国家的地位。其中,从五四到建国,反传统主义解除了广大底层人民的精神枷索,使其成长为社会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主体。反传统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中国革命的进程中始终发挥着巨大的、不可替代的思想动员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反传统主义在建国以后大规模的工业化运动中,以一种新的方式延续下来。
一、工业化与革命伦理
1、早期资本主义国家是以广大的海外殖民地为依托(劳力、原料和市场)而完成其资本积累和再生产过程的。这一点从英国与印度的经贸关系即可略见一斑。印度是英伦诸岛的15倍。英国工业革命启动之后,例如在19世纪上半期,英国依仗其宗主国地位,对出口到印度的机器纺织品仅收2.5%的税,而对印度输往英国的纺织品所征收的从价税则高达75%;加之英国机器制品的成本低,印度手工产品无力与之竞争,因此印度从英国进口商品剧增。从1818到1836年,英国销往印度的棉织品总值为300多万英镑;而到1855年英国工业革命完成时期,则增加了1倍,达660多万英镑;与此同时,印度向英国的出口也迅速增长,在1834年到1858年间,出口总额由812万英镑增加到2850万英镑,但输出货物几乎全是低附加值的原料和粮食。[2]因此,一方面,由于英国工业品的倾销,印度原有制造业趋于崩溃:“不列颠侵略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3]另一方面,由于粮食和原料出口激增,印度出现了国民经济农业化的倒退现象,棉花、茶叶、咖啡等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经济结构发生极大变化。英国的工业化与印度的农业化几乎同期发生,二者相反相成,互为因?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