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与现代民主制度(2)
2015-05-02 01:39
导读:汉代儒学通过神秘主义的路径,竭力把儒学准宗教化。它以渲染"天人感应"、"灾异之变"的方式,来节制皇帝的行为。董仲舒说:"刑罚不中则生邪气。邪气
汉代儒学通过神秘主义的路径,竭力把儒学准宗教化。它以渲染"天人感应"、"灾异之变"的方式,来节制皇帝的行为。董仲舒说:"刑罚不中则生邪气。邪气积于下,怨气蓄于上。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戾而妖孽生矣。"(《汉书·董仲舒传》)人君的"貌、言、视、听、思"五种行动如有不当,就会引起五行的变化和四季的失常(《春秋繁露·五行五事》)。"灾常先至而异乃随之。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必仁且智》)公羊学和谶纬之书用"天"来警示和恐吓人君,对肆无忌惮的皇权多少有一点威慑性。
韩愈、二程和朱熹等人开创的宋明理学或称道学,演绎出一个"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原道》,《昌黎先生集》卷十一),以后又经韩愈、朱熹传之后世的儒家"道统"。道统首先是思想学术的统系和精粹,认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中所表达的儒家思想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谛,把"道统"从"政统"、"皇统"中独立出来甚至凌驾于后者之上,就可以用"圣人之言"来拒绝和匡正当朝执权柄者的悖谬之言和随意之政。道统也体现为古来贤君良臣面临各种情形时的行为举止。构成一种政治典范和道德楷模,即使贵为天子,也必须从小学习和终生遵循。
一方面用"天命"来恐吓"人君",一方面用"道统"来干预"政统",儒学和儒士对于皇权专制主义构成一种事实上的制衡力量。如果从权力制衡的角度来理解,就不好说儒学思想纯粹是专制主义的工具。
三、儒家思想资源:近代民主萌芽的培养基
中国近代民主思想无疑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但是"新文化运动"的源头在哪里,则是有争议的。以往,人们更看重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几乎成了陈独秀、胡适等《新青年》同人发起的思想运动的专用名词。近来则有了"戊戌新文化运动"的说法。张灏更明确指出,在从传统到现代中国文化的转变中,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中叶至二十世纪最初十年里发生的思想变化,应被看成是一个比五四时代更为重要的分水岭。把"新文化运动"的起点提前到世纪之交,有助于正确理解儒家思想与中国民主的关系。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主要是受舶来"西学"的刺激,但也有一部分重要的思想资源发掘自传统的"中学"。康有为从公羊学平滑过渡到君主立宪思想,梁启超则从黄宗羲、王船山的著作中找到了民主思想的萌芽。《清代学术概论》中写道:"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从黄宗羲的《原君》、《原法》向前迈出一步,谭嗣同便能够在《仁学》中畅论:"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梁启超则在《古议院考》中称:《礼记》中讲的"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孟子》里说的"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就是议院的思想基础。"《洪范》之卿士,《孟子》之诸大夫,上议院也;《洪范》之庶人,《孟子》之国
[1][2]下一页
本文选自lw.nseac.com原创论文网代写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