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个体社会化研究之现状与发展(2)
2015-08-24 01:38
导读:2.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生下来就有对社会生活起破坏作用的冲动性或内驱力,社会化的目标就在于驯服冲动,并将它纳入社会可接受的
2.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生下来就有对社会生活起破坏作用的冲动性或内驱力,社会化的目标就在于驯服冲动,并将它纳入社会可接受的轨道。”④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提出的“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 ego)”的学说,成为上述思想的理论基础。弗氏认为,本我是遗传下来的本能冲动,是满足个人肉体和感情需要的内驱力,它不受任何约束;自我是本我的对立面,它调节本我,使人学会以社会认可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超我则在与环境的交往中,把社会认可的行为与价值标准内化,使个体自觉地遵守社会规范,人达到“超我”境界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
3.认知学派
以美国
心理学家 G.卡利为代表的认知学派把个体社会化过程与认知发展过程联系起来,认为认知的发展制约着社会化过程,而社会化也影响认知的发展。卡利指出:“一个人社会化的过程,在心理上是由他预料事件的方式来疏通的。 ”⑦ 所谓预料事件的方式就是在已有的经验上对将来事件的解释,这种解释作为一种认知结构,控制和规范着人的行为,使人的社会化不断发展。
4.功能主义理论学派
以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帕森斯为代表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化是一种内化模式,人们被社会加以模式化或塑造,以使他们适应社会并促进社会运作,个体是社会及其系统需要的产物。这一理论认为人类是被动的学习者。采用功能主义方法的人,常常关注的是被社会化的人的特征、从事社会化的人和社会设置,以及社会化的具体后果。
帕森斯在《社会行动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