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关于我国社会转型期文化与人格关系的思考(2)

2015-10-10 01:01
导读:而所谓焦虑,是面临威胁时,个人自觉难以应付而产生的一种紧张不安、忧虑或恐惧的情绪反应。长期处于焦虑状态的个体会持续产生不满、非理性冲动等紧

  而所谓焦虑,是面临威胁时,个人自觉难以应付而产生的一种紧张不安、忧虑或恐惧的情绪反应。长期处于焦虑状态的个体会持续产生不满、非理性冲动等紧张心理,而受社会道德约束,当这种紧张感无处释放时个体就产生了弥散性焦虑,形成这种人格的个体终日处于紧张状态,毫无幸福感可言,对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不自觉地紧张,长期感到压抑、烦躁、惶惶不可终日。
  反过来,由于这种有焦虑性人格的个体在社会中逐渐增多,个体为了摆脱对未知的焦虑感,就想很快能知道自己选择的结果,从而产生急功近利的心理。个体不再享受选择所带来的乐趣,而是不停努力做出结果以证明自己选择的正确性。这样,虽然我们的社会的生活节奏、发展速度会随之变得更快,但与此同时,我们的社会也会不可避免地陷入浮躁气氛之中。
  2.2贫富差距与相对剥夺感
  有这样一个比喻:当大家都坐在茅屋里时,并未觉察生活怎样贫困,但是在茅屋旁边出现了宫殿,就会反衬出简陋与寒酸,再坐在茅屋里就会感到不堪忍受了。这种主观效应就是“相对剥夺感”。
  社会比较心理是向上的社会比较,所以相对剥夺感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任何社会中都存在的社会现象。但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随着社会分化的加剧、城乡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贫富差距的拉大,社会地位发生相对的变动,使社会个体或群体将自己的利益得失与他人或群体进行比较时产生的社会心理反映就是公众的相对剥夺感增强。由此导致一些较为偏执的个体心理无所遵循而失去平衡。他们对现有的社会形态、文化规范、人际关系不满,总试图从中找出不合理的东西;对现实社会的主导价值和规范不仅没有吸收的欲望,而且总试图加以否定,这使得其社会适应更加困难;对社会的不满和无知使得他的社会交往充满对立和怀疑,因而他们把自己遇到的所有困难都归咎于命运或别人的错处,却无以自省或自责。通常这种人格都伴有畸形的侵犯动机,甚至走向犯罪。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我们的社会也由此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反社会行为,严重妨碍了社会的安定团结。
  2.3信息化社会与“御宅族”
  宅是一个目前流行的舶来语,用以形容那些喜欢呆在家里,完全封闭在自己的世界中个体的一种个性化体现。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似乎越来越少,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使得人们足不出户就能相互联系,甚至可以在家工作、购物。一些人在习惯这些现代化的便捷方式后,出门与人面对面的接触变得很困难。例如所谓的“宅男、宅女” ,他们大多是80后的年轻人,基本都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掌上明珠”,从小生活在孤单和溺爱中,缺乏安全感和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当他们踏入社会后,往往习惯性地充满防御心理,对全新的环境,常常感到不适应或畏惧,特别是当现实和理想出现落差时,就更加留恋熟悉的家庭环境和虚拟世界。他们缺乏与人面对面交往的欲望,对家的依赖和留恋使他们觉得足不出户更舒心自在,于是他们尽可能多地宅在家里。
  而这些“御

上一篇:从李斯的人格看百年来国人的观念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