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毛泽东、邓小平国际合作观比较(2)
2015-10-29 01:21
导读:二、毛泽东、邓小平国际合作观的一致性 (一)植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际合作观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
二、毛泽东、邓小平国际合作观的一致性
(一)植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际合作观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和发展的。同样,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国际合作观也是在传统的马克思列宁的国际合作观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离开了传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际合作观,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国际合作观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就其理论根源来说,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国际合作观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际合作观。
19世纪中叶前后.伴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国际问的经济活动日益发展起来。据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马克思还指出:“由于机器和蒸汽的应用。分工的规模已使脱离了本国基地的大工业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马克思因此认为: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任何一个国家,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都不能与世隔绝,彼此应相互合作。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国际合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列宁深刻地指出,“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在目前情况下应该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一他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中还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 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 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 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 =总和=社会主义。在此思想指导下,苏联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合作,尤其是经济方面的合作。通过国际合作,苏联缓和了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为国内经济建设争取了宝贵的和平环境,使国内生产获得了极大的提高,从而使苏联在极其险恶的国际环境中顽强地生存并发展起来了。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毛泽东和邓小平正是继承了马克思、列宁的国际合作观,并将其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相结合.最终形成了他们各自的国际合作观。
(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为世界文化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至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如果被赋予时代意义仍有较大价值。比如,“和合”、“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强调的是与人为善,与人合作,而不是争斗。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珍视友谊的民族。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成为他们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作为党的第一、二代领导集体核心的毛泽东和邓小平生活在中国的土地上.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哺育、滋养了他们。他们不仅重视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而且还特别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