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古今道德体系中的荣辱观(2)
2016-06-28 01:04
导读:义,是指公正、合宜的举动,或指正当、正直、道义的气节,即正义之气。“义”也有责任和奉献之意,如义务,义不容辞等。在个人道德追求上“义”表现为对
义,是指公正、合宜的举动,或指正当、正直、道义的气节,即正义之气。“义”也有责任和奉献之意,如义务,义不容辞等。在个人道德追求上“义”表现为对待他人,他事要开诚布公,坦诚相待。“义”作为人应该遵循的道德修养的最高要求,对待人要诚心诚意,也反映了大无畏的为他人精神,这是人生道德的最高境界。“义”所包含的道义精神也表现为一种民族气节,今天的热爱祖国为荣,包含了国人合宜的举动,正义的气节,最高道义和应尽的责任,将为他精神人与人的层面上升到人与国家的高度,表现为凡人要分清贵贱尊卑,凡事均要依礼而行。儒家以“礼”作为社会规范,即所谓“长幼有别,尊卑有序。”作为道德规范的“礼”,它是“仁”“义”道德要求的具体行为规范,要求人们的一切言行都要符合礼的要求,正如孔子所说的“内仁外礼”。时代的发展赋予“礼”许多新的内涵,古代的礼乐制度成为现在的党纪国法,“长幼有别,尊卑有序”经过扬弃成为现在的尊老爱幼,讲礼貌,讲礼仪、讲文明等。以遵纪守法为荣,就是对古代“礼”的继承和发展。先贤还主张勤俭行“礼”,孔子云:“礼,与其奢也,宁俭。”这些要求在现代社会则被发展为“以辛勤劳动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
智,是指知识、智慧、技能、谋略。作为道德规范的“智”,它是对“仁、义、礼、信”等道德规范的理解和认同,要求人们掌握道德知识,增强道德理性,具有区分是非,明辩善恶的能力。孟子曰:“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智”以道德智慧可延伸到科学智慧,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并统一起来,要求人们能够树立正确、科学的理念和价值观。这一点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所倡导的“以崇尚科学为荣”不谋而合。
信是指言守承诺,行不欺。作为道德规范的“信”,这要求人们在人际交往中要真实无妄,不欺人,欺己。孔子说:“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又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是做人之根本,是兴业之道,治世之方。“以诚实守信为荣”,不仅是维护社会稳定,抵制歪风邪气的必要之举,而且是提高国民素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精神支柱。今天我们在加强国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同时,要着重强调诚信,这不仅是优化社会资源的需要,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综上所述,“仁、义、礼、智、信”虽为我国古代人们所遵循的道德标准,也是今天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思想之源。在我国古代道德思想史上,儒家学派提出的“仁、义、礼、智、信”道德规范体系,集中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共处原则。今天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及科学发展观,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