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企业并购后财务管理模式及操作原则务管(2)
2013-08-13 01:13
导读:3.财务管理制度的整合 财务管理制度的整合包括财务核算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投融资制度、股利分配制度、信用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整合。不论是何种形式
3.财务管理制度的整合
财务管理制度的整合包括财务核算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投融资制度、股利分配制度、信用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整合。不论是何种形式的并购,并购方若要对并购双方的运营进行合并,则财务核算体系,如账簿的设置、凭证的管理、科目的使用、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都需要统一,以满足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4.资产管理
资产管理是指在并购后期,以并购为主体,对双方企业范围内的资产进行分拆、调整、优化组合的一项活动,它也是企业并购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对资产进行管理要按照协调性的原则来进行,要求被并购企业的资产现状与并购企业的资产量、结构相协调并相配合,以期产生合力。并购双方资产的协调程度与并购前双方的业务范围关联度应当相关,所以,判断并购双方资产尤其是设备的协调程度如何,主要是看它们之间是否在用途、性能、功能、科技水平、规格等方面达到一致或可替代。市场中,专业化、大批量、规模化生产往往是企业的重要条件,并购重组以后生产规模扩大了,相应地对设备系统在运作中的高度协调性、配合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只有如此,才可以产生规模效应。同时,整合的资产要看其是否构成企业的核心产业,是否能提高并购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非相关资产即不能与并购企业形成协同性的资产应予以分拆和出售。
5.债务的管理
过度负债在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普遍存在,也是企业经营业绩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在企业并购活动中,因并购而陷人债务危机从而为并购企业带来了风险。因此,在并购后对企业进行债务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并购后债务管理是通过改变并购后企业的资本结构、偿债的期限结构等手段,以达到降低债务成本和减轻偿债压力,并由此获得财务协同效应,提高企业的运营能力和经济效益,以达到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的。它主要涉及到财务报表的合并、资本结构的重新调整和债务重组等方面的内容。并购以后,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情况提出相适应的目标资本结构,并在一定财务风险的制约下,充分挖掘企业的负债潜力。合理的债务结构可以避免产生由于现金流量不足,不能按时偿还债务而带来的风险。偿债期限结构应与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量相一致,对于盈利能力较差的被并购企业,需要通过并购后的重组来提高盈利能力,债务结构中长期负债应该占较大比重,而对盈利能力较强的被并购企业,则应当适当提高短期偿债的比例,这样对企业将更为有利。调整企业偿债期限结构是通过与债权人谈判改变债务的偿还期限或借长期债务偿还短期债务来实现。在企业处于经营极度困难的时期,将债务转化为企业股权,在短期内对并购企业也是非常有利的。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三、对企业并购后财务管理的深入研究
1.企业并购时编制企业并购后财务管理计划的重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在企业并购失败的原因中,80%的高层管理人员认为缺乏并购后管理计划是并购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企业在并购时考虑的都是并购的美好前景以及并购方案,很少有企业对并购后管理问题进行深人论证分析,尤其很多被并购企业经济效益不好,资金状况恶化,并购企业由于准备不足,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计划,造成并购失败,甚至自己也陷人资金危机。
2.企业并购后财务管理的整体性原则
企业并购的目的在于追求1+1>2,因此,对于不协调的资产业务要及时进行处理,停止获利能力低的生产线,对不良债务及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重组。并购企业不仅对被并购企业进行管理,而且对自身也要勇于优化管理,从而发挥集团的整体协同效应。
3.企业并购后财务管理的实用性原则
在并购后财务管理时,应对集团资产全面进行定性分析,对并购后集团无法利用或生产经营过程中不需要的资产及时转售出去,以便净化集团资产,从而提高资产收益率和集团内在价值。因此,在资产整合过程中,应将目前不具有可用性的资产及时出售,以便快速回收部分资金,并将所回收的资金投人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当中,对于那些在将来可能具有可用性的资产,也可以考虑暂时转售出去。这不仅是因为资产变现后可将所获得的资金及时再投人使用,变沉淀资金为运营资金,而且因为闲置资产通常会发生损耗和无形损耗,并需支付一定数额的资产保管费用。此外,还应充分利用并购后企业的现有资产,发挥其潜在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