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目标:理论回顾与进一步研究务管理(2)
2014-10-25 01:26
导读:(2) 股东价值最大化财务目标的评价 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理论依据是资本的强权理论和股东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统一理论。资本强权理论认为,资本的专用性
(2) 股东价值最大化财务目标的评价
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理论依据是资本的强权理论和股东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统一理论。资本强权理论认为,资本的专用性,非流动性,稀缺性和信号显示功能等,决定了企业的“剩余控制劝”或所有权天然的归资本所有者所有,“资本雇佣劳动”是最合理的企业制度,因此企业的财务自然也应当以股东利益为基本取向。股东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统一的理论认为,最大限度的为股东赚取钱,就能极大的增进社会福利
股东价值最大化财务目标的优点是:它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和风险报酬;它注重企业利益的长远性;它和企业的价值最大化有一定的一致性。它的缺点是:随着产权的交易,股东凭借自己的有利地位侵犯其他利益主体的行为时有发生,平等保护各产权主体利益的要求则不容质疑,股东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从经济学和
社会学的角度来说都是不负责任的,也不符合商业道德原则,因为它忽略了利益相关人的重要性。
(3) 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财务目标的评价
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观点是以共同所有权理论,托管理论和公司社会责任理论为理论基础的。它的优点是:它考虑了与企业相关者的利益并要求其最大化;它提出了拥有专用资源的利益相关者的博弈的观点,强调各种专用资源结合在一起才能产生生产力,给企业带来相对持久的组织租金。它的缺点是:它考虑的是如何均衡和协调利益分配关系,但这完全取决于契约的安排和各利益相关方在契约签订过程中的博弈,而这取决于各方对企业价值贡献的大小。但这种过程只是企业正常经营过程的一小部分,而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经营的指导方针,所以将其作为目标来对待,显然不太合适。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4)从利润最大化、股东价值最大化到利益相关者最大化,我们可以看出推动财务目标理论发展的两条线索:一是财务管理目标理论本身的缺陷性——这是推动财务管理目标理论发展的内在因素,二是产权制度及其发展——这是推动财务管理目标理论发展的外在因素。
当前学术界比较认可的企业财务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更能体现企业主体的特征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较股东价值最大化更为合理。企业价值最大化不再是只体现股东的利益,而是体现企业整体的利益,是利益相关者总体利益的最大化。企业价值不仅包括债权价值,股权价值,还有人力资本价值,商益等。
但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和股东价值最大化以及利润最大化的提法是一种极端化的表述,带有浓厚的单边治理的色彩,在企业多边治理的情况下,即不利于财务理论的研究,也不利于以此目标指导实务,这主要表现在:
(1) 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股东不可能追求到利益或价值的最大化
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现代企业中,由于股东对经营者的授权越来越大和股权的日益分散化,这就使得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目标的不一致,有时甚至背道而驰,产生代理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降低了所有者利益的实现程度。所以“这种企业追求的目标,不过是保持能使股东满意的,可以接受的最低限度的投资回报”。(La Baumol, 1967)
(2) 经营者受到外界的干扰和自身的约束,也缺乏实现股东或企业价值最大的激励
经营者不会为了得到较少的收益而承担较多的奉献,他们希望得到更多的报酬和收益,而承担较小的奉献,所以经营者常常为了寻求进行扩大规模,分散风险投资甚至接受资本预期收益率很低的项目,这样就会导致企业价值比它应有的小的多。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3) 产权残缺使企业利益相关者追求自身利益时受到限制,最终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
根据产权理论,产权是包括专用资源的所有权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等一系列权利在内的总和,当专用性资源的所有者将其所有的专用性资源投入企业并想从企业中获利时,必须将一部分产权 界定给企业形成利益相关者。从而使无论是所有者还是企业都享有部分产权,形成不完全产权,即产权残缺。由于受到权利的限制,人们的行为必将发生变化。所以利益相关各方会互相制约和限制,从而不能实现最大化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