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权经济学看会计信息失真及治理务管理毕(2)
2014-11-07 01:00
导读:产权界定不明确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理由有二:一是产权界定不明确,将会使部分产权置于公共领域,形成所谓“公共产品”,为谋求公共产品产
产权界定不明确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理由有二:一是产权界定不明确,将会使部分产权置于公共领域,形成所谓“公共产品”,为谋求公共产品产权利益的企业往往扭曲会计信息。例如承包经营,产权界定是基于短期利润指标,承包人就倾向于通过少提或不提折;已将费用资本化等手段追逐短期利润,不顾企业的长远发展。二是产权界定是确定会计信息监督权限的前提,产权与监督权如不对等就无法有效地实施会计监督。
2.信息不对称是会计信息失真的直接原因。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活动的参与者对市场特定交易信息的拥有不相等,有些参与者比另一些参与者拥有更多的信息。信息不对称是会计监督的前提,如果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的信息对等,监督也就没有必要了。
信息不对称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逆向选择,一是道德风险。所谓逆向选择通常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状态下,接收合约的人一般拥有私人信息并且利用另一方信息缺乏的特点而使对方不利,从而使市场交易过程偏离信息缺乏方的愿望。逆向选择对会计信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劳动供给市场的逆向选择会降低企业聘用经理人员和会计人员的素质,经理人员和会计的低素质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道德风险是指交易合同达成后,从事经济活动的一方为了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益而做出不利于另一方的行动。在我国,国家是委托者,企业的厂长(经理)是代理人,双方存在利益不一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具体来说国家追求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而企业经理人员追求的是诸如工资、升迁、休闲等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企业经理人员具有信息优势,这样,就存在扭曲会计信息,追求自身利益的条件。另一方面会计人员也存在道德风险,会计人员更有可能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挪用公款、贪污,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1.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产权制度及相应的产权监督系统。以公司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现代公司制的产权结构比传统企业要复杂得多。西方现代公司制中的产权结构一般为股东会代表出资者所有权、董事会代表法人财产权、经理人员经授权成为法人代理权的主体。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企业的产权结构要强调以下两方面:一是国家作为宏观调控者,需代表社会的利益,使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协调一致,国家不仅作为国有企业所有者对企业拥有产权,而且作为社会管理者,也有监督企业会计信息的权力。二是企业职工不仅与企业利害相关,并且其所具备的专业化技能就是一种人力资本,离开这种人力资本,股东所拥有的实物资本就无法增值,所以企业职工也理应构成企业产权制度的一部分,因此必须强调群众监督的重要性,不能因为企业改革而削弱工会、职代会在监督会计信息中的重要作用。
2.建立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合同安排与政府规章。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通过有效的合同安排使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利益一致,或促使代理人主动提供信息。二是通过政府规章强制市场交易者提供信息。
合同安排是指委托人设计最优的激励合同促使代理人不会因委托人不能观察到隐蔽行动而损害委托人的利益。就我国的情况而言,对企业经理的报酬以分成代替固定薪金不失为有效办法。具体作法是将企业一定数量的股份作为企业经理人员薪金的一部分,并规定其最低持有年限,通过证券市场对公司业绩的评价来调节经理人员的利益,使其行为与股东目标一致。
政府规章是指政府利用强制手段直接命令市场交易方必须披露某些重要信息。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在政府宏观调控之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规章对解决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应发挥重要作用。具体来说政府规章应包括以下几点: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①规定经理人员和会计人员的从业资格,防止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劳动力市场的逆向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