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庆经济融资困境及出路(1)务管理毕业论文(2)
2015-07-07 01:15
导读:政府主办节庆活动,妨碍市场化融资的潜力发挥,这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政府部门较企业不是最有效的举办主体 政府部门缺乏财务约束意识。
政府主办节庆活动,妨碍市场化融资的潜力发挥,这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政府部门较企业不是最有效的举办主体
政府部门缺乏财务约束意识。政府部门职责在于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其执行公务过程中所需资金由公共财政按照一定预算程序安排支付。与企业不同,政府部门服务的提供和收入的获得是非市场化的。经济学称这种现象为“预算软约束”。所以由政府主导的节庆活动,缺乏对于成本的严格控制以及对于收入的最优设计,结果容易导致入不敷出。
政府部门在节庆融资—市场开发和营销的专门能力方面处于竞争劣势。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是以分工以及专业化提高竞争力的经济。政府的专业既不是经营管理企业,更不在于节庆活动的经营管理。所以,和市场中的节庆企业竞争,政府在节庆经营管理,包括节庆融资方面处于明显的弱势位置。同时政府在节庆策划等管理环节都不存在优势。
节庆的成败和融资状况,关键在于节庆对于观众的吸引力,观众对节庆的参与度。有人曾经指出,“政府要看好‘节庆经济’,不应只重视节庆经济的短期效应,或者仅仅让‘节庆经济’从属于政府的其他直接目的。对于节庆来说,最为根本的还是要有观众的参与,这也是节庆活动能达到其他目的的前提。”然而,政府主办的节庆,往往不重视观众的需要,因而缺乏对观众的吸引力。吴必虎认为,在那些带有较强的官方色彩的节庆中,即使有群众参与,也往往只是作为“与君同乐”的陪衬人的身份出现。不能吸引观众,最大化实现门票收入、有效招揽赞助商投入自然成为空中楼阁。
(二)政府部门较容易采取强制赞助等手段
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残留的观念和做法影响,不少政府部门仍保留有干预企业、控制企业的思想和权力。在地方政府总体财政收入不能满足其承担事务支出的情况下,习惯使用强制力的政府就会要求企业提供赞助,或者强迫公职人员、甚至贫困学生购买昂贵的演唱会门票。这种现象在我国是比较普遍的,即使目前市场化运作比较成功的节庆,在它们的早期都普遍使用过强制性的融资手段。如潍坊国际风筝节等等。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三)政府官员存在不当的政绩观念
不少政府官员把举办节庆活动当作彰显领导业绩的重要方式。不计当地财政实力和经济实力,盲目举办高档次、高成本的节庆活动,不惜劳民伤财,激起民怨。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论贷款技术创新与中小企业融资
中小企业资本结构与融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