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时代财务管理思考务管理毕业论文(2)
2015-10-04 01:16
导读:(二)节流与降低成本和节约开支。循环经济不是简单的垃圾回收和垃圾处理,而是对废弃物的产生通过预防方式而不是末端治理方式加以遏止,变末端治
(二)节流与降低成本和节约开支。循环经济不是简单的垃圾回收和垃圾处理,而是对废弃物的产生通过预防方式而不是末端治理方式加以遏止,变末端治理为源头和过程防控。这与财务控制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的原理相同。循环经济从企业的产品设计环节的节约原材料,利用可再生资源到企业的产品制作环节的节水、节电、节能源,以降低废品率到企业的产品使用环节的产品使用寿命尽可能长,应用范畴尽可能广到企业的产品废弃环节的回收再利用,尽可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环境污染。“减量化——环保型(无害化)——资源化”,这就是循环经济企业产品的生产理念,这也是企业降低成本和节约开支(资源)的生态会计哲理。纵观循环经济的发展历程,日本在物资与能源的高效利用和低成本运作等方面成绩尤为突出。上世纪90年代,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新成本革命”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新成本革命”绝招有三:一是从汽车零部件采购入手,只要产品符合设计需要,对降低生产成本有利就可被采购;二是统一汽车底盘,对其种类进行大幅度的合并、削减和共享;三是开发出世界上尚未发明的先进技术,并使其成为现实的标准技术。“新成本革命”为丰田汽车公司带来了成本下降3%的巨大经济效益。我国的“邯钢经验”也曾成为我国企业管理的楷模。随着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驾齐驱,将成为我国企业的管理理念。我国的“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本质。而“加强成本核算,强化财务管理”和《财政部关于高级会计人才培训实施方案》出炉,顺应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对财务管理的本质需要。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还徘徊在粗放型线性模式,资源投入率高,资源产出率和利用效率低,我国应制定和完善财税优惠政策,如给予列入国家《节能产品目录》和《关于政府节能采购的意见》的产品、对选择绿色外贸导向型、投资环保产业、经营环境公用设施的企业和国内不能生产的治污、环境监测仪器及技术等进口产品给予税收优惠,设法降低企业成本和税费开支。
四、财务分析方法思考
越来越多的企业把“成本—效益分析”、实行全成本核算,作为企业制度创新和深化改革的一条重要渠道。“成本—效益”分析是经济分析的根本方法,它主要指“3E”分析,即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ss)分析。经济性是指从事一项活动并使其达到合格质量的条件下耗费资源的最小化;效率性是指投入资源和产出的产品、服务或其他成果之间的关系;效果性是指目标实现的程度和实际取得的成果之间的关系。通过“成本—效益”分析,揭露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浪费程度,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维护资产安全和增值。“成本—效益”分析的理念体现了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和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基本特征。“成本—效益”分析将成为循环经济的主要经济分析方法。
五、财务监督机制的思考
循环经济时代,财务监督更注重对影响生态环境的一系列
评价指标进行监督,把循环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如根据《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通过对企业效益指标进行分析,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是否以牺牲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为代价,并根据分析评价结果,引导企业树立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和谐意识,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监督管理机制。循环经济“变末端治理为源头和过程防控”,也体现了财务监督“事前监督”的本质。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六、财务人员观念转变与知识更新思考
随着世界各国循环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财经政策和环境会计、资源消耗会计等新名词、新术语应运而生,给财务管理增添了许多新元素,这就需要财务人员进一步转变观念,不断提高知识更新能力和政策水平。财务人员只有具有帮助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才能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