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三、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定位 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现实选择应是股东主导下的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它的内涵是处于均衡状态的出资者权益与其他利益相关者权益的共同发展,从而达到企业或企业财务管理在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上保持平衡。这是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理性选择,也是适应我国国情的财务管理目标。一是符合我国企业理财目标模式的三项基本要求。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是指通过企业的合理经营,采取最优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最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这一目标的基本思想是将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摆在首位,强调在企业价值增长中满足各方利益。与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相比,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同样充分考虑了不确定性和时间价值,而且它还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1)这种经过企业努力所达到的“最大化”目标,应该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不是一个终极的静态过程;(2)创造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协调关系,努力培养安定性的股东;(3)关心本企业职工利益,创造优美和谐的工作环境,培养员工的认同感;(4)不断加强与债权人的联系,重大财务决策请债权人参加讨论,培养可靠的资金供应者;(5)关心政府政策的变化,努力争取政府制定政策的有关活动,以便争取出台对自己有利的法规,但一旦立法颁布实施,不管是否对自己有利,都应严格执行;(6)关心客户的利益,不断推出新产品满足客户的要求,以便保持销售收入的长期稳定增长;(7)讲求信誉,注重企业形象的优化,持续发展能力的增长等。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真正在企业中倾注心血的其实还是企业的经营者和广大职工,而许多的物质资本所有者作为企业的股东常常在资本市场上扮演着“投机者”角色,他们只关心市场上资本价差蕴涵的套利机会,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并着意。 二是从产权理论分析股东主导下的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目标。从产权理论角度可以推出股东主导下的利益相关财富最大化目标的逻辑过程。一则非人力资本不仅易于观察和度量,而且具有可抵押性。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可以通过非人力资本抵押显示自己的信誉,而人力资本如人的知识、技术、能力等不经过使用过程,通常难以被准确观察和认可,而且人力资本与其主体天然不可侵害的特性又决定了人力资本是不能抵押的。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产权特征的这些差异,决定了选择股东财富最大化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必然目标。二则人力资本与人非人力资本的产权差异决定了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在初始缔约时成为雇主,而人力资本所有者成为雇员,为了激发雇员的工作热情,最大限度地挖掘雇员人力资本的潜力,雇主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可能通过分享的方式使雇员的个人收益与企业的利润挂钩,并鼓励雇员参与多种形式的管理与决策。此时,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必然要兼顾相关者的权益。如果雇员参与分权的要求达到雇主对企业失去控制的情况下,雇主可能关闭企业。可见企业的财务活动必须兼顾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但出资者的权益要求仍占主导与决定地位。因而,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必然选择是股东主导下的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这个目标的关键还在于股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权益均衡点的度量。从以上的逻辑分析可以看出,出资者对其权益的让渡是以其总体效用的增加为目的的,如果分权导致了其总体效用下降,出资者必然采取策略应对直至关闭企业,使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权益都将受损。因而股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均衡点由股东的边际效用决定,其边际效用为正值,呈下降趋势,并以零为极限。从这个侧面也同样说明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应是股东主导下的利益相关者权益最大。 三是这一理财目标更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我国虽然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但国有经济仍占主要地位。在国有经济中,企业的行为主要受国家利益与公司社会责任的双重制约,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符合国家利益的要求。另外,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有着独特、复杂的发展历程,我国企业更注重职工的利益和权利,强调社会财富的积累,强调各方利益,从而实现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符合我国经济改革与建设的基本要求,而股东财务富最大化符合这些要求。 ———— 参考文献: [1]王光远:《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理论研究》,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年版。 [2]朱翠兰:《论股份公司财务管理目标》,《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3期。 [3]刘惠利:《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新思考》,《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5期。 [4]徐波:《对企业财务目标的再认识》,《上海会计》2002年第8期。 [5]李心合:《关于财务理论若干问题研究》,《财经研究》2001年第1期。